课堂变革的有益实践·读《高效课堂22条》

标签:
高效课堂传统教学评价标准探索路径李炳亭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一书有感
最近几年,“高效课堂”的实践借助《中国教师报》这一平台和媒介,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一直关注着这一实践的进展,并实地考察了参与“高效课堂”实践的部分学校,有了一些亲身的感悟。今年4月底在郑州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教育局长峰会”上,有机会见到“高效课堂”的始作俑者李炳亭先生,并和他同台参加教育论坛,对“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读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问》,就能够更多地理解他的一些思考。
一、当今教育的弊端
1857年,欧洲新教育之父雷迪先生曾痛斥教育的三大罪状: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课程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课堂制约了学生的自由。认为如果不进行改革,整个欧洲甚至世界将没有希望!
对照我们今天的教育,你会发现,雷迪所痛斥的教育三大罪状,不仅没有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今日的学生,基本上就像一只自小关在铁笼里的鹅,并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定时接收喂食机器直接灌输到胃里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不能够反抗,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下意识地去消化,直到长出硕大的脂肪肝来。
学校里所做的很多事情,与现实的生活是完全脱节的。比如说检查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上都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记住。但现实生活中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常常被告知记忆是不可靠的,需要通过查阅各种工具和手册,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佐证。学校教育是在为一个并不存在的未来做准备。
学习本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喜欢学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学、学到什么程度,原本都应该由学生说了算,但现在学生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利。一周的课程设置,不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每节课上什么内容,学生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即使到了课堂上,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就自己对学习内容发表看法,只能任由教师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要在这样的氛围里求学十多年,以便获得晋级高一级学校的机会,为自己未来的生活争取一些空间,这确实是一项很痛苦的历程。如果学生不能满心喜悦地向往学校、喜欢到学校里读书,我们的教学是否有问题?是否值得改革呢?
二、高效课堂的主张
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强调了“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强调知识的超市,凸显课堂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也就是要让学生从对教师的过度依赖状态,逐步走向独立自主开展学习的状态;强调生命的狂欢,就是要让学习点燃学生内在的激情和冲动,让整个课堂洋溢着浓郁的学习热情。
如何评价一堂课是否是高效课堂,李炳亭提出了三个标准:
第一,学生发言的声音是否洪亮?
这一条我非常认同。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声音洪亮,说明他不怯场,有很强的自信心。而这自信心来自何处?来自前期的精心准备。如果学生用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对知识的脉络和要点有比较清晰的把握,有自己的理解,那么他就会有表达的冲动,当同学们给予他这样的机会的时候,他自然会声音洪亮、朗朗上口。其实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吗?
第二,统计发言的频次是多少,要求一节课发言次数不少于100人次;
有专家的研究表明,相比于教师的讲解,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理解知识有更大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面对的学生太多,不大可能及时照顾到某个同学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同学之间语言沟通无障碍,用大家都很熟悉的术语进行沟通,更方便理解。
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时候,就必须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因此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很重要的。美国2011年开始流行的“翻转课堂”也表明,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时间之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否每节课都要发言次数超过100次,并以此作为“高效课堂”的评判标准之一,是否有点过于武断?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实施途径,不应该采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就像坐在家里看一部电视连续剧,可能在40分钟的时间里,你一句话也没有说,但剧情让你潸然泪下,内心被深深地触动。这如果是一堂课的话,不也是一堂好课吗?对话和交流固然是学习很有效的途径,但我们也要明白,学生可以对话的对象有很多种,除了同学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之外,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周边环境、学生和整个世界之间的无言的对话,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三,教师是否采用了模式上课,讲的时间是否超过了10分钟。
李炳亭强调,教师实践“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模式。而且对即将实践“高效课堂”的学校而言,一定要按照已经总结好的教学模式,进行“临帖”,保证拷贝不走样,这样探索一段时间,等老师们都比较熟悉了这种方式之后,再结合学校的实际和教师们对“高效课堂”的理解,逐步完善、改进现有的模式,总结提炼出具有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来。
对此,我是表示赞同的。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让十多个人排成一排,第一个人悄悄地给第二个人说一句话,然后第二个人再悄悄地传递给第三个人……结果发现,最后一个人说出来的话语,跟第一个人原本的意思经常是大相径庭的。
学习他人的经验也是如此。到一所学校去看看,深入到课堂听听,发现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于是有了改变自己的念头,但自己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有点变味。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模仿的每一步都有点失真,这些失真被一级级地放大,到了最后便面目全非了。
让样板学校先设计出一整套的教学模式,后跟进的学校严格按照这一模式做一段时间的“临摹”,真正做到拷贝不走样,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有了这样的基础,在进一步校本化的过程中,才可能扎实有效。
对于没有规范教学模式的训练的教师来说,给教师提供一个能够提高教学效益的模式,自然是非常有益的。但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门学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应该不同的。在“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教师一要避免被既定的模式框死,让其成了新的“八股”,二要积极探索不同课型对应的教学模式,以便做出更好的适应;三要善于超出模式,无模之模,乃为至模。
李炳亭特别提出要控制教师讲的时间,我也是非常赞同的。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最难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嘴巴,一张口就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在这个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有很多内容学生早已知道,而且可能比教师知道的还要多。教师少讲一点,将时间留给学生去谈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升了。
三、梳理探究的路径
“高效课堂”的实践,走过了一条不断摸索、探究的路径,而且不少学校都对这一课堂模式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是的其内涵越来越丰富。到一所学校去考察,往往会在某一个点上有所收获;研究李炳亭的这本著作,则可以让我们站在高处了解这些年来“高效课堂”实践的发展脉络。
“模式”是李炳亭非常强调的,“高效课堂”的实践,就是从对模式的“临摹”入手的。“高效课堂”提炼出来的基本模式是“10+30+5”,包括“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三个基本的环节。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杜郎口中学。他们创设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使得原本处于困境中的学校,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空前高涨,学业水平也显著提升。
初中“高效课堂”的模式研究,是否适合高中?山东省的昌乐二中在临摹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了“271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也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并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到了兖州一中,“高效课堂”的模式实践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3510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35+10”就是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加课下预习的成果,预习的内容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每节课的起点在上一节课的最后10分钟,这与我们传统意义的一堂课“预习+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简单的改变却盘活了课上课下的对接,使得兖州的课堂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环形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2011年美国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就与兖州一中的教学模式变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效课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那就是导学案。人们对导学案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最初的导学案,借鉴的是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讲学稿依然注重的是教师的“讲”,尽管是对传统做法的一种革新,但本质上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杜郎口中学的预习提纲,是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转变,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将课前预习这一原本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后置到了课堂上,专门设置了预习课来加以落实。然后是兖州一中的导学案,昌乐二中的“两案并举”,昌乐二中除了强化导学案的编制外,还把课堂向课下延伸15分钟,用训练案来巩固学习的成果……
“高效课堂”在不同层面上的探究历程,可以给我们多元化的思考。
《高效课堂2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