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简明易懂的育儿手册·读《幼教指南》

标签:
幼儿教育环境因素成长阶段课程设置育儿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幼教指南》一书有感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太喜欢读教育理论著作,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此类著作的语言表述都晦涩难懂,很难引发阅读的欲望。过于专业的术语、过于严谨的表述,让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长期从事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穆尼,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也明白在这个日益变化的世界里,人们很难有整块的时间静下心来去研读教育名家的大部头著作。于是,她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选取了杜威、蒙特梭利、埃里克森、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五位世界级的教育大师,将他们有关幼儿教育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并给予了很有价值的操作案例。书并不厚重,但给人的启发颇多,非常适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阅读。
一、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五位教育专家都认为,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杜威认为,“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孩子自己感觉到所处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激发孩子的能力而来的。”换句话说,当孩子与别人互动时能够学得最好。所以,杜威强调课程应该来自家庭、工作及其他的生活场景。
蒙特梭利更是强调教育环境的准备工作,包括儿童使用的空间,空间里的家具和工具,还有彼此共享时光的成人和儿童。她相信通过感觉的体验孩子会学的更好。蒙特梭利认为,知道如何为孩子布置一个既有趣又优美的环境,就像知道如何为图书馆挑选优良的儿童读物一样,都是教学上很重要的一部分。蒙特梭利非常强调真实工具的使用,包括各种锋利的刀具等。她相信孩子可以安全地使用工具。当孩子需要工具时,能够让他们随手拿得到,这可以训练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孩子不被允许自己做事,就无法学会怎么做事。当然,孩子所使用的工具必需要量身定做,以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相适应。蒙特梭利坚决反对给孩子们提供虚假的、不能使用的工具,认为这是在不知不觉中戕害孩子们的能力。
在给孩子提供真实的生活环境和工具方面,埃里克森和蒙特梭利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
皮亚杰也强调,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可以创造出学习。孩子的心智发展部分基于身体的发展,和环境的互动也会对孩子有所影响。皮亚杰不认为教师能够“教”幼儿去了解一个概念,他确信孩子是通过他们做的事情,来建构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的。
维果茨基认为,个人经验与社会经验是分不开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一部分就来自他们生活中的成人和其他小孩的各种价值观及信念。每一天,孩子们都在向彼此学习,在彼此谈话和聆听的过程中,他们也发展了语言的技巧并领会了新的概念。也就是说,孩子不只通过“做”来学习,还能通过对话、和朋友共事、坚持直到任务“完成”等过程当中学习。教师必须发展观察、提问以及鼓励同学互动的各种技巧,那将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最佳支持。
二、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
埃里克森将人的整个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包含了一个必须达成的任务,每一个阶段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都将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发展。皮亚杰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孩子的成长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虽然不同的教育家对孩子成长阶段的划分并不完全相同,但大家都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成长任务,把握好这些阶段特征,我们对幼儿的教育就会更加富有成效。
在埃里克森人生八个发展阶段的理论中,属于幼儿期是前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0-1岁的婴幼儿。埃里克森认为,在婴儿生命的第一年,婴儿的任务主要是发展他对自己本身、对他人以及对周遭世界所产生的信任感。而父母和教师的两种行为,有助于婴儿这种信任感的产生:一是在给婴儿喂食时,能够亲密地怀抱他,并且与他有温暖的身体接触;二是当婴儿哭泣的时候能够立即回应他的哭泣。
为什么当婴儿哭泣的时候要立即回应?皮亚杰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认为,10个月以上的孩子,将开始出现“物体恒存”的概念。即使孩子没有看到物体,却能够了解到它们的存在。这是孩子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事例:孩子吃饭时玩汤匙,掉到地上时,孩子会俯身指着汤匙,很紧张地想要拿回来。家长将其捡起还给孩子,他又会往下面丢,并再次要求家长捡起来。孩子不厌其烦的举措,有时会让家长心里很烦,其实这并不是孩子要预谋企图将大人逼疯,而是孩子的学习乐趣首次向“物体恒存”的方向进发。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表现,就是看到父母不在的时候会大声的哭泣,这是因为他理解到了“物体恒存”,试图通过哭闹,让父母现身。
第二阶段,是2-3岁的幼儿。这个阶段的孩子,其主要的任务是获得自主(独立)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要学着处理“坚持”和“放手”两种挑战,在其间找到适当的平衡。如果家长和老师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原则和态度是非常明朗的,孩子们就会在几次“坚持”的尝试之后,明白这样的限制,并学会“放手”,去探索其他自己尚未明了的事情。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是一个探索者,他会不断地挑战家长的耐心和底线,看你所定的各种规矩究竟是怎么回事,能否进行突破。固定的生活秩序和不变的家庭规矩,就是在筑一道围墙,一道让孩子感到安全的围墙。让他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如果规矩始终不变,久了之后他不会再来试探同一个地方,大家就会达成共识,这里就是筑墙之处。当孩子字清楚地知道生活中有这么一道绝不可越界的围墙后,反而可以让他很有安全感地成长与发展。
第三阶段,是4-5岁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而且已经准备好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事物,他们会很快地忘却失败,更加愿意倾听,并向教师、父母亲以及其他孩子学习。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目的感。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个阶段,也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埃里克森的观点,和皮亚杰的理论也是不谋而合的。皮亚杰认为,2-7岁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只跟自己有关。他们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某个特质,因此会表现出一些很奇特的言行来。
在一个育儿中心,教师给孩子们和他们的妈妈展示了一个新出生的孩子的照片,孩子们讨论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从图片上看上去皱巴巴的,长得很好笑。一个男孩对他的妈妈说:“应该用熨斗将这个孩子烫平。”其他孩子听着这个男孩的话,没有一个哈哈大笑、或露出惊恐的表情,也没有人说这会将孩子烫着的。
孩子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语言呢?这与他们一次只能认识事物的某个特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孩子在不同的场合,认识了事物的某些特质,比如说衣服可以用熨斗来除皱纹、新生儿有皱纹等等,但还不能同时掌握一个物体或者情境会有很多的特质。理解了这些,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理解。
三、课程要促进孩子成长
杜威特别强调:教师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还应当教导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生活。不仅是教导个别学生,同时也塑造社会。要成就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了解孩子,以此前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妥善地组织和规划,发展他们的新经验。
案例1:
在有一群4岁孩子的幼儿园小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大部分的自由活动时间都在教室里爬行。她一经过人就发出“喵”的叫声。她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也不和教师互动。她只是在教室里一边爬一边“喵喵”叫。本书的作者(“我”)向这位教师询问孩子的情况:
教师说:“她喜欢想象自己是一只猫。”
“为什么?”我问。
“我不确定。”教师说。
“她家里养猫吗?”我再问。
“我不知道。”教师又说。
“你有没有想过,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我继续追问。
“她真的乐在其中……对我而言,这就够了。”
如果从杜威的教育理论看,这位教师的教学是存在问题的。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以便为这个女孩的成长提供更好的课程支持。一是要理解孩子(她有养猫吗?);二是要判断是否需要开设个别化的课程(她需要去面对宠物死亡的课题吗?);三是教师自己要了解学习的社会本质(促进互动,教师或者同学该如何帮助她或加入她的活动?);四是为孩子的生活做了哪些准备(这个行为的重点是什么?她从这个过程中如何学习或学到什么有助于她经历生活?)。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有两个水平,一是实际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师或者同伴所搭建的支架,可以使孩子从实际水平达到潜在水平,从而实现成长和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很多教师都能说上一些,但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这一理论,并不容易,它需要仔细地观察孩子,并有效地判断如何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最佳的支持。
案例2:
玛格利特说:“不要,我只想要钉钉子。”老师很坚定地说:“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回到教室里使用木工工作台。现在我们正在盖屋顶,如果你不愿帮忙,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朱迪不时地评论一下正在工作的孩子们,像“昨天彼得很害怕爬到脚手架上。他认为他没办法扶好架子,然后钉钉子。” “当亚香堤第一次爬到屋顶上工作时,她张望了好一会儿,因为她很怕爬那么高,那会让她没办法专心钉钉子。”……
玛格利特因为一开始不能钉钉子的抱怨和哭泣已经停止,她非常留意地看着那些不时会得到老师鼓励的盖屋顶小工人们。
“你们钉了好多屋顶板哦!”朱迪说。玛格利特在一旁注视着。
朱迪终于对玛格利特说:“不知道亚香堤愿不愿意握一会儿你的手,来帮助你习惯待在那么高的地方?那么也许明天你也会想要钉屋顶板了。”
这时亚香堤加入了对话,说:“来吧,玛格利特,我会握紧你的手的。我以前也害怕。”玛格利特站了起来,朱迪帮助玛格利特爬上脚手架。当她一爬到上面,亚香堤就立即握住她的手。她脸上的表情从一整个早上的忧伤、迟疑、不开心,转变为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沉浸在自己的成就中的玛格利特,她的胜任感瞬间爆发。她开心地大叫着:“给我一些钉子!”玛格利特钉下了她的第一块屋顶板。朱迪笑着说:“干得不错!”
……
如果朱迪当时给了玛格利特一些钉子,玛格利特可能就会始终处在大家活动的“边缘”地带,不会去冒险学习新的事物。朱迪通过搭设支架,让玛格利特战胜了恐惧、提供了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也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玛格利特自己无法做到,是老师和同伴的帮助,让她在已经准备就绪的前提下,往前发展了一大步。
蒙特梭利和维果茨基都非常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仔细地观察是教师确定什么是孩子们或必须学习的关键。所有的这些观察以及对孩子的了解,也是成功地搭起支架帮助孩子学习的关键。在采取激励孩子前进的举动之前,如果不能充分地了解孩子,以及花费时间仔细地观察和思虑,教师就有可能会犯下严重的错误。
《幼教指南:五位世界教育大师的幼儿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