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金霞:做真实的教育

(2012-05-22 07:23:27)
标签:

史金霞

白玉兰论坛

教育追求

课堂教学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史金霞:做真实的教育史金霞老师

有人曾这样问我,你是学物理的,怎么会认识史金霞的?

说也奇怪,在我的教师朋友中,语文教师居多。好像也没有刻意为之,或许,与我自己喜欢写作,对语文老师有更多的敬意有关?

结识史金霞,要感谢媒体。最初是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中,读到了介绍她的文章“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让我眼睛为之一亮,仿佛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样貌。有一段时间,总在想着她不拘一格的教学,以至于《中国教师报》让我谈教育中的几对关系的时候,还特意拿她作为例子。

也正是因为在《中国教师报》上展开的教育关系讨论,让史金霞老师注意到了我,并找寻到了我的博客,于是,借助网络媒体和无线电波,我们开始相互交流。在此过程中,我向她介绍了准备办一个论坛,希望她能过来和老师们做一些交流的愿望,没想到她满口答应,让我好生感动。

516日全天的“白玉兰教学论坛”中,预留给史金霞老师的时间是最长的,这个报告也是我最看重的。我希望史老师能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给我们的老师们一些可以具体操作的路径和方法,让大家明白,换一种方式,既可以将课上的风生水起,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得出色的成绩,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改善现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一门学科,喜欢上一门课程,喜欢上一个老师。

感谢史老师,因为她的到来,让我们的“白玉兰教学论坛”增加了不少实践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给虹口区的语文教学改革点燃了一支火把。

前些日子,《教育家》杂志的记者张蕊专程到苏州采访史金霞老师,并写了一篇采访稿,发表在近期的《教育家》杂志上。这里将这篇采访转录如下,便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史金霞老师的认识和理解。

史金霞老师在虹口讲座的速记版本,我链接在文后。

 

史金霞:做真实的教育

《教育家》杂志记者_张蕊

 

19岁站上讲台,到今天正好19年。从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到经济发达的江南,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再回到公办学校。史金霞笃定:“从一开始教语文,我就没有照本宣科过。”在她的课上,电影、新闻、诗歌、生活都成了教材,她说,她要教真实的人。

孤军奋战的娃娃音

火车驶入江南,便开始了绵绵细雨。朱永新微博推荐史金霞的新作《不拘一格教语文》,私信了史金霞,很快便有了回复。一路上有些忐忑,一个70后的语文教师,给学生看《肖申克的救赎》,她要表达什么?书中的文字,欲言又止,分明硬朗,却又有一种化骨柔绵掌的味道,将力打散。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写这样的文字?

“你到了?晚上一起吃饭。”刚到站,就接到她的短信,未曾谋面,却亲切随和。经过苏州的交通考验后,我见到了她。个子不高,大眼睛,长睫毛。说话的时候,她的大眼睛坦荡无碍地看着你,很有神。但她的娃娃音,让人困惑。

1993年,从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史金霞就到了徐水县最偏远的大王店中学任教,教高中,一待六年。那个时候,她教高一,自己的小不太多的弟弟则在学校念高二。19岁,第一次站上讲台,她开始思考该如何做好一名老师。彼时,偏远山区的一个农村学校,除了电灯、粉笔、课桌,就是办公室间教师言谈的家长理短,鲜有人思考教育是什么。

史金霞是个异类。她爱想问题,估计没长的个儿,都长在心上了。她清晰地记得,自己3岁时的思考:人从哪来,到哪去?没有人引导,有的仅仅是母亲严厉的教诲。母亲,在史金霞的生命中是慈爱的,但也严厉。她回忆起,幼时母亲的教育,虽然源于爱,却不乏简单粗暴。有一次,不小心被母亲撞见男生写给自己的“小纸条”,被罚了跪。史金霞说:“我受母亲的影响很大,感激她,但也萌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因此,就有了独自一人在办公室角落里,看书、备课的史金霞。她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孤军奋战,陪伴她的仅有一本杂志《教师博览》,这是她的精神食粮,她开始了一个人的摸索。没有条件,她创造条件。她边参加自学本科考试边上课,唐诗宋词中外诗歌,自己背过来上课时直接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为了让学生读到真正美的文字,她还会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读书。在那个时候,这些农村学生就在她悦耳的声音中,浸润着谌容的《人到中年》、沈从文的《边城》。

1994年,她拿到了全县的中青年教师赛课第一名,一鸣惊人。

回忆这些事情,史金霞好像在讲一些年代很久远的故事,掐指算算,不过十几年。不知道是不是过生日总让人慨叹年华易逝,今天讲起往事,她时常抬头望望远处,若有所思。这神情,在她的课上,在她安静的时候,会不经意地流露。只一瞬间,完了她又会发出“哈哈”大笑,全然不顾形象。

学生不做题,能应对高考么?

没有人的成长是一步而就的。

史金霞把自己的教学生涯,分成了几个阶段。但她笃定地说:“我从一开始教语文,就没有照本宣科过。”做语文教师的第一个阶段,史金霞凭借热情、勤奋和天分,有一些孤傲,另辟蹊径。有调动的机会,连同爱人一起,她放不下还有一年就教毕业的学生,放弃了。机会还多,人还年轻。

结果,1997年的高考,这一届毕业生的成绩并不理想。史金霞坦荡地说,当时抱着证明自己“这样教语文与高考不想违背”的心,可落空了。招人笑话,那种失落和痛苦,不言而喻。懂事的学生,来道歉:“史老师,对不起,没考好。”史金霞的心,更痛了。

可她没有那么容易被打垮。

冷静下来,她分析,当年的题型偏怪难,不利于农村基础较弱的孩子的发挥。因此,她痛定思痛,决定坚持并发展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史金霞看来,语文课是汉语文,文化、人性、历史、现实等等,回避不了,要用来体验文学之美,还有生活的真,特别是“真”,“真”意味着诸多被忽视的常识。她戏称80后有“脑结石”,不过这不怪孩子,教育使然。因此,她在讲古代诗歌文学的时候,告诉学生:任何时代的作品都是悲剧,在仕途文化盛行的中国,韩愈、李白和杜甫,其对个人而言,各个都是悲剧。

她留给学生的作业:写随笔,想写就写,想交就交,不强求。你甚至可以写了,但是用订书钉把它定起来,不让老师看。史金霞说:“随笔就是他们的思考,我要求每个人都给自己的随笔取个名字。保存好,这就是成长的记录。”

我疑惑:她凭什么如此自信?完全不做题的学生能从容应对高考么?

“能啊!”她提高了分贝,尾音上扬:“我告诉你,语文答题的技巧,是有套路的,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全部讲完。关键是培养他们正确的理解能力,以及激发阅读思考的兴趣。”说这一段,她的底气很足。确实,自从1999年,调离了大王店,她去到的每一个地方,这样的方法,都得到了证明。

在办公室里等待上课的间隙,我翻开一个学生的随笔。有一篇写到了屈原,史金霞用红笔勾出了两个字——政客,下面批注:查一下这两个字的意思。再下面,是学生用红笔写下的政客的涵义——从事政治投机、玩弄权术的人。史金霞解释:他用政客形容屈原不对,但我要让他自己去订正,随时随地开启思考的兴趣。”

我停下来思考这句话,却听到办公室的几位老师正在激烈议论政坛局势,几个人围着电脑看论坛消息,争论得好不激烈。我慨叹,这里的氛围好啊!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转过来对我说:“一年前,我可不是这样呢!”在史金霞的感召下,这里成了开放的论坛。而这个办公室的男女比例是:8:2

一张书单,一封书信

1999年,对史金霞很重要。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她拥有了一种被她称为“场”的东西。25岁的她,调入新的重点高中任教研组长,史金霞不仅是对于高考的认识成熟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也逐步成熟。通过整合,实践活动课纳入了她的语文课。

更重要的是,她开始有了共同爱好的读书人,有了领导的支持,可以大胆开展教研活动。史金霞说:面对体制,你不能屈服,但是要妥协。而她所谓的“场”,则是指实践理想的机会。

铃声响起,我跟史金霞一起走进了今天的课堂,她讲散文《寒风吹彻》,分三个课时。今天这节课,观看柴静的访谈节目《看见》之周云蓬。铃声一响,学生一听今天看视频,坐两边的同学自觉地拉下窗帘,关了灯。我走到后排,发现这里已经空了,大家都蹦到了教室后方的柜子上,高高地挤成一排。

先播放了齐豫的《女人与小孩》,全班都很安静,史金霞看着屏幕,静静地聆听。

音乐、新闻、电影、诗歌、书法作品……每一门艺术,都是她构建课堂的元素,甚至还有生活的细节。她会跟学生谈自己的生活,谈女儿的成长,尽管生活总因不尽如人意而略显悲伤,但她说,教育就是要回归生活,教语文更是。“做语文老师看起来很容易,可做好却很难,你要培养真正的人,老师自己就不能被异化。”

视频里,周云蓬瞎着眼睛开新书发表会,弹唱着。教室里,大家默默看着。突然,史金霞说了一句:“那,坐在柴静旁边的小胖子就是老罗,罗永浩。以前给你们说过的。”在她的课上,文化人、作家,一切让她认为是精神营养的东西,都会“被说过”。

在她的博客上,有一份推荐书目。第一条是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她附上推荐理由:了解中国文化之源流,洞察社会历史之根基,是一部让你读之感慨万端的大书。在这后面,还有一个小括号:可配套阅读,李泽厚《论语今读》、李零《丧家狗》、钱穆《孔子传》、南怀瑾《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在这份书单上,从胡适到龙应台,从《一九八四》到《寻路中国》,按照专题和地域,都附上了推荐理由和配套阅读。

这样的语文教学,在当下,尚在体制内生存的已经极少了。因为,“特别”往往也引来非议和麻烦。曾经有一个女孩因成绩下降而被班主任和家长批,说她看闲书。她手里的《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是史金霞推荐的,为了保护老师,孩子始终没开口说是老师推荐的。但是他们的史老师却挺身而出。史金霞说:“非议,有很多,特别是你出问题的时候。所以,现在我就再努力,做的更好,更快乐!”她有点儿我行我素,但没有那么尖锐。

她选择将思考放在一个更开放的平台去共享——互联网。最早,史金霞常活跃在饭否和天涯论坛,201010月转战新浪微博。她的粉丝多,言语犀利。这是她前两天的消息:“目前,初中和高中都有名著的专项考查。经典阅读入考卷,自然也是为了弘扬文化。可是事实呢,潜心读名著者鲜见,死记硬背情节概括人物分析者滚滚。为什么?”

我想起了饭桌上与她的第一个话题——方寒之战。她说:“我今下午还在网上跟人辩论呢!一点儿常识都没有,60后的人可能有80后那么幼稚的想法么?”别人劝她没必要,她不,要据理力争。她是力挺韩寒的,虽然韩寒不认识她。

2007年,因为一些必须的原因,史金霞带着女儿筱寒离开了家乡,来到江苏,在张家港的一个私立学校待了三年,辗转来到苏州星海实验中学。我问为什么?她坦然道出,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不让女儿受到家庭破裂的环境影响,她离开了保定,离开张家港的一个原因也是筱寒上中学了,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我笑称她为现代版的“孟母”。

她说:“人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在所有之前,我是个母亲,而且是单身母亲,我首先必须考虑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因此,她和她的学生,都是温和的思想者。有些深刻,但乐观快乐。

一个叫李天骄的孩子在随笔里写到:

这还是一个专制的社会。

非人的虐待还在,非人的谄媚还在。不过,在古代,一道圣旨就可以随意一个人的生死,在现代,必须通过一个看似公平的会议,一些看似公平的程序,合法地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或者自由。在古代,政客们可以毫无顾虑地歌德,在现代,必须用领导人的名字命名一种思想或者将领导人提出的口号谱成歌曲加以传唱。于是乎,几乎每位领导人在任期间,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不管出于本人还是由智囊团代劳。以此作为承载歌颂的容器。

或许还有希望,中国还有我们。我不知道广大人民群众在年轻的时候是否也如同我们一样热血沸腾,至少我能保证,在我达到他们那个年纪的时候能保持头脑清醒。我自信,我们是中国从第一个环中挣出的决定力量。中国不变的太久了,该变一变了。

在史金霞的桌上,有一封手书信。一名80多岁的老人看了她的报道,写给她的。老人家在信中说:感谢你,做着公民教育。

要著书立说,要浸润他人

听完了《寒风吹彻》的三个课时,基本上是学生的课,史金霞说的很少。她说,老师不能太自私了,要把课堂留给学生,别低估了他们。“你可能还在说早恋的问题,可孩子们都在谈性了。”

史金霞最可爱的地方,就是真实。她接着说:“我也有过郁闷的时候,感觉自己满腹才华,却无处宣泄。哈哈哈……”不过,她常自省,遇到什么事,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错的就改,该执行的就做。所以,课堂都还给学生了。

下课,一个个子高高的男生候在门外,是高一时史金霞教的学生。今天老师生日,他来送盒巧克力,说声:生日快乐!史金霞跟我打趣:“我收到的礼物都是小玩意儿,这是不是证明我跟学生的革命友谊,是金钱没有办法衡量的?哈哈哈……”聊着聊着,学生还络绎不绝地走进来,害羞地说声:“老师,生日快乐。”便离开了。

她爱学生。但不是高高在上的抚爱。她更像是一个亲近的姐姐,毕业的学生也会时常跟她联系,在网上与她交流,大学的点滴,一本书的心得,人生的感悟,莫不成为她与他们的话题。

最让她感动的是一个叫李帅的孩子,读书时,就在随笔里表达了做老师的意愿,但也困惑,她疑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教师操守,在她心里,史金霞是一个标杆。很庆幸,这个孩子,最后选择了这条路,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二年级。

史金霞相信她的孩子们。“因为他们没有理由做不好。在他们的中学时期,已经接受了真实的教育,他们会成为最真实的人。”我质疑,真相往往残忍,孩子们不会悲伤么?她斩钉截铁:“不会。学生接触‘真’越早,他的力量就越大。”她有些遗憾,在自己成长的路上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不过她的学生不会了。

在四川大学法学院读大二的嘉伟,聊到史金霞,说:“很怀念有史老师的日子,即便是犹豫懒惰,患得患失,惆怅惘然,仍有人拉着你一天天进步。”她的学生,同她相似,有些少年老成,但字字珠玑。

现在,史金霞的“场”,越发强了。在苏州,你可能路遇一老人,他便给你细说园林艺术,此乃藏龙卧虎之地。硬件也好很多,多媒体和互联网,给了史金霞更多的发挥空间。在这里,她找到了生长的环境,她对《新京报》记者说:“要著书立说,要浸润他人。”当然,她还是如常般温润,她隐藏其深刻的思想,将它化成可操作的实践。

这或就是为什么读她的书,会觉得欲言又止,会觉得刚劲却又柔软。

她说,我要撬开更多老师的心门,让他们改变观念,但不能一下子把别人打懵了。“改变一个老师,会改变不知道多少孩子。任何一个孩子,又都与一个家庭有关。”她给我讲了一件趣事儿。2008年,在张家港,她带领着孩子们看书,孩子们回家则让家长买书,她主持教师沙龙,为青年教师听课评课推荐读物,一开始这些书在书店都不大容易被找到,但一年后,她推荐的书目竟然被放在了张家港书店的显眼位置。这或许,就是史金霞的梦想,不激进,不跨越,一点点的,从一个孩子、一个同事开始,到很多。

三八节,学校给教师放假,史金霞的微博写着:“决定了,这样过。先把学生送的这棵西兰花拿回家,然后洗衣服,洗衣服的同时眯一会儿,然后去邮局取三单稿费,然后,去商场花掉它,比如,买双靴子。然后回家,等小寒放学,去咖啡厅吃晚饭。”

在她的家里,从门边到客厅沙发,到楼梯转角、书柜、餐桌、卧室,每一个角落都是书。她说:“现在的房子是租的,书都没地方放,厕所又有些小,在老家,厕所里都是书呢!哈哈哈……”我喜欢她的笑声,恰如银铃般,爽朗无瑕。可印在脑海里,更深刻的是,课上课下,安静时,她脸上不经意的惆怅。

这就是史金霞。真实存在,做真实的教育,教真实的人,过真实的生活。

末了,我问她:双鱼座的人都爱做梦,你现在做什么梦?

她一下子眼睛放光,看斜上角,抿了抿嘴,带着一丝笑意说:“过平静完整的幸福生活。”她仍然相信爱情的美好,憧憬幸福的不期而至。

突然记起,今天是她的生日,她昨夜失眠了。

在史金霞家,客厅一个小角落里放着一本日历,在228日这一栏里,女儿筱寒写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是妈妈的生日,谢谢您姥姥,给了我妈妈……

 

史金霞:做真实的教育史金霞在“白玉兰教学论坛”上

 

链接:史金霞老师在“白玉兰教学论坛”上的报告现场速记稿

[史金霞]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 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