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点滴记忆
(2011-12-27 07:34:19)
标签:
饮食白菜萝卜炝锅面饺子情感 |
分类: 我的心情 |
已经进入了数九的日子。
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背诵着“数九”的民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铁牛遍地走。”就在这反复传诵的过程中,知道了冬至过后的一个月内,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今年的冬至,是我穿羽绒服的第一天,因此有必要记录一笔。
尽管气温很低,气候严寒,但菜市场、超市里的蔬菜、食品的供应还是非常充足的,人们不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产生内心的恐慌。但在上世纪70、80年代,几乎所有的商品都需要凭票购买,对于我的老家那些没什么背景的农村老百姓来说,冬天里最基本的蔬菜有两种:萝卜和白菜。秋天从菜地里出土的萝卜,在院子里挖坑堆放,然后用厚厚的泥土覆盖,每天做饭的时候,从中翻出一两根出来,炒萝卜丝、包萝卜馅饺子是最常见的吃法。白菜放在院子里会被冻坏的,通常会在堆放杂物的房间里腾出一块空地,将收获的白菜整体堆放,周边也要用泥土围一下。
除了萝卜和白菜之外,偶尔还能吃到的蔬菜是香菜(北方一带人俗称“芫荽”)和菠菜,这还是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才能够吃上的。北方下雪天比较多,芫荽和菠菜通常都覆盖在积雪的下面,要吃的时候需要翻开积雪将这些蔬菜挖出来。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住在学校里不回家,每当家里做平常不大吃的饭菜时,我母亲总是让我姐姐把饭和菜打包好,送到县城给我尝鲜。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最好的美味了。现在自己居住的周围大大小小的饭店很多,但家乡饭菜的味道,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说起过去只有萝卜白菜的冬天,有几件印象比较深的事情。
一是初中读书早晨吃面条的事情。我们村子比较小,只有小学没有初中,读初中的学生需要到另一个村庄(梁徐店)去。冬天,室外比较寒冷,我们这些学生要摸黑从家里出发,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学校。母亲心疼我,想每天早晨起来给我做点饭,让我暖和一点再上路。但我体谅母亲的辛苦,坚决拒绝了。后来母亲就想开了一个办法,在临睡之前给我擀一些面条,放在面板上,让我早晨起来之后自己下面条吃。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做炝锅面的。其实做法非常简单:在锅里放一点猪油,等油全部化开之后放一些葱花,然后将切好的白菜放进去,等到白菜炒到大约半熟时,放水烧开,然后将面条下进去。就这样热乎乎的吃上一碗,出门就不觉得寒冷了。
二是在高中读书三年的饮食。我1978年到1981年在武陟一中读高中,印象很深的是,高中三年,每天的蔬菜中,不是萝卜就是白菜,从年头一直吃到年尾。每天一斤粮票和一毛钱,就是全天的伙食费了。早晨和晚上的食谱是一样的:一个玉米面掺着白面的馒头,一勺炒萝卜丝或者白菜帮,再加上一碗玉米稀饭。中午没有菜了,一碗烂糊面条,里面会有一些白菜,偶尔还能看到一两根肉丝,外加一个馒头。那个时候对饮食没有多大的盼头,因为就这两种菜。能做的就是设法填饱肚子。中学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一个馒头一碗稀饭肯定是不够吃的,我会从家里再带一些花卷(一层玉米面一层白面)到学校,用热水浸泡一下,然后将萝卜或者白菜的菜汤倒进去,当做汤泡馍吃。
三是萝卜馅饺子。到了冬天,少不了要包饺子吃,特别是在冬至、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但那时候包饺子所用的馅料有限,主要就是萝卜和白菜了。白菜出水较多,做饺子馅不太实惠,因此一般都不采用。所以萝卜馅饺子就成了大家的首选。家乡的做法是这样的:将萝卜切成薄片煮一下,然后捞出来用布裹着将水沥干,再放到剁好的肉馅和香料里去,混合着剁碎,最后加盐等搅拌、调和,就可以用来包饺子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那一带还继续保留着包萝卜馅饺子的习惯。当然,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在家乡人吃饺子本身也不像以前那样充满期待了,萝卜馅饺子也越来越丧失了吊人胃口的魅力。不过,作为过去生活的记载,萝卜馅饺子还在发挥着它的另外一种作用。
每个人的生长历程,都是一段历史,而且是一段不能割断的历史。对自己历史的回忆和反思,是促进自身成长的动力。我想,对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也应当如此。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对现有文化样貌的历史考察,或许会给新文化的创造带来一些启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