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印象
(2011-12-02 07:13:04)
标签:
湖南长沙师大附中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招生制度教育 |
分类: 校园一瞥 |
在湖南长沙教育考察的最后一站,是湖南师范大学附中。这也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创建于1905年。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被称之为金牌的摇篮,课改的基地,育人的沃土,办学的典范,辐射的中心。
在这所学校教育考察,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学校的课程建设
一所名校或者一位名校长的成长,大都是因为他们有敏锐的感知力,在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某些阶段,抓住了一些关键性的事件,从而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学校。课程建设就是湖南师大附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事件。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型普通高中建设试点学校,核心试点项目就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为全国首批四个课改试点学校之一。
学校当时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观念变革,二是课程设置。学校将课程建设的理念确定为“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搭建起了“两性四型”的课程新框架。即将课程分为基础性和拓展性两个板块,基础性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是学校课程,包括提高型,兴趣型,实践性,研究型四种类型。
每周的课时总量是有限的,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必然导致学校课程安排上的冲突。怎样让课表能够装得下这些“新课程”?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研究,看有哪些教学内容可以统整,最终决定削减8节基础性课程的课时,同时将每节课的时长从原来的45分钟压缩到40分钟,为拓展性课程的建设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有一段时间,家长和教师是有想法和担忧的,担心这样做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但学校坚持了下来,并用事实回答了社会和家长的疑虑。
我们今天的学校,同样处在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越来越不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是固守传统,牢牢守住自己的升学率,还是迎头赶上,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这考验着我们每个校长的决策能力。我个人以为,积极融入新课改,不会降低学校的办学质量;但固守已有的办学思路,很容易被时代所抛弃。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曾经的“名校”,在今天逐渐变得暗淡失色了,其中的缘由可能比较复杂,但循规蹈矩,不愿意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或许是一个主要因素。
第二,学校的队伍建设
学校办学的关键在人,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湖南师大附中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如下几点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举办各种类型的赛课制度,让每个教师都参与其中,相互切磋交流,提升专业水平。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在不少的学校,赛课是青年教师的事情,与中老年教师以及职称比较高的教师无关,这导致了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我在杨浦高级中学分管教学期间,曾积极推动“教研组建设年”活动,上半年35岁以下的教师人人开设教学研究课,将所有赛课的教学录像放在网上,供大家共同学习并作为评选优秀课例的依据;下半年35岁以上的教师人人开设教学示范课,所有的教学录像同样放在网上,供大家学习交流。除了课堂之外,还有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如板书,PPT制作等等,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比赛中的作品也会在网上呈现,请全校师生点评。
二是鼓励教师做课题。学校有三级课题,分别是国家级研究课题,省市级别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校课题。学校要求教师每人都要承担一个课题,特别强调针对教育教学真实问题的小课题,通过一段时间集中精力的研究予以突破,并从中获得教学行为的改进。充分体现课题小,实,新的三个特征。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长期浸淫在教学一线,有很多习惯性的做法,有很多困惑性的思考,如果没有课题这样一个载体,很多教师不大会主动去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不会对困惑性的问题作深入探究,当然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很难得到提升。
三是督学制度。每年制定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等,到了一定的程度,对其进行教育教学督导,检查起落实的状况,对下一阶段的深入推进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督学,更是督学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绝大多数学校,是没有这样的制度的。学校的发展状况,通常要等到三年发展规划即将结束的时候,由政府的教育督导室组织专家进行督导,这是一种外部的督促和评价。师大附中的督学制度告诉我们,学校其实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将教育教学的过程评价落到实处,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出现不好的结果之后焦急的不得了。
四是建立学科带头人和首席教师制度,用目标和榜样去激励一批人,并将青年教师聚集在名师的周围,实现学科文化的代代相传。
学校教研组建设,既需要有民主平等的追求,也需要有领军人物,带领全组教师更好地发展。除了上级教育行政部分推行的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制度之外,学校也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阶梯,帮助教师拾级而上,脱颖而出。
五是把教师推到校外去,给他搭建更大的发展平台。
一些学校总以为将教师推到外面去,会耗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导致他们在学校的时间减少,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经常在校外更大平台上发挥作用的教师,他的视野会更加宽广,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对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看得会更准,提出的解决措施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如果一个教师一直窝在学校里不出来,视野必然狭窄,最多也就是“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
第三,高中招生的机制
长沙的四所名校,包括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湖南师大附中、长沙一中,在长沙市可以说是并驾齐驱,发展的势头很好,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很有知名度。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共同发展的局面,与长沙教育局给他们制定的招生政策是有很大关系的。
仅以学校正式生的招生录取为例。四所名校招生的总人数与长沙市中考六个科目成绩全部是A等的学生人数基本上是持平的。理论上说,只要获得6A的考生,都可以被这四所学校录取。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报这四所学校。
和上海当前实行的高中招生制度相比,这样的录取方式有它的特点:
首先,学生不会因为一分之差,而被自己心仪的学校淘汰。中考成绩取得A等的学生,是一个群体,其中这个群体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在名次上有将近两千名的差距,但他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机会是均等的,这就打破了严格按照分数录取学校的怪圈,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机会。
其次,让四所名校的生源相对均衡,使得他们有可能在同一个起点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几个学校的良性竞争。在上海,名校的录取严格按照分数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导致一个区域的高中学校,有着明显的等级观念,每个学校都没有可参照的同类校,学校努力去做,也很难超越排在前面的学校,放松一点,也不至于被后面的学校超越,因此在办学上缺乏动力。
再次,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会在比较升学率等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校。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告诉大家教育也可以不将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要求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