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回“主席”
(2011-11-08 07:34:30)
标签:
教育硕士论文答辩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11月5日上午,应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的邀请,担任了一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给自己增加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主席”的活不好做。首先,要将参加答辩的学员提交的申请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仔细地阅读,理解他们的研究意图、实施路径和所得结论,找出他们论文中的闪光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再写出书面的意见。每位学员提交的论文都是厚厚的一本,像一本书一样,而且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文章,读起来非常累;其次,要主持整个答辩过程。每个学员的陈述、答辩委员会各位专家的提问,学员的应答等,都要按照事先的约定,逐一完成。对于学员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还要给予相关的指导和提示,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指点方向;第三,要综合答辩委员会各位专家的意见,通过投票表决的形式确定是否可以授予学位,并将决定当众宣读。
我曾经两次有到华东师范大学读教育硕士的念头和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一次是在1997年,当时华东师范大学刚开始招收在职教师读教育硕士,我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动了心,写信到华师大研究生招办报名准备参加考试。但收到考试辅导材料的时间比较晚,离考试已经没有多长时间了。自己虽然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但看到辅导材料之后才发现前面的准备是南辕北辙,不大对路。考虑再三,觉得一点把握也没有,就放弃了。
另一次是调到杨浦区工作之后,区里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将我列为后备干部,并鼓励我和另外三个教师报考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教育局的支持给了我们几个很大的动力,我们决定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暑期考前辅导班,认真备考。当时去报名的时候,辅导班已经上了一段时间课了,学习的人很多,我们经过努力得以插班听课。每天一大早就出门,坐公交、转地铁,认真学习到辅导班结束。在后来的考试中,我的总分超过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但英语的最低线没有过。我们四个因为各不相同的原因,一个也没能读成。
英语是我的弱项,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出国、读书的机会,现在想想还是很遗憾的。教育硕士没能读成,后来读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班,也算是给自己的一点安慰了。没想到的是,没读成教育硕士,反而在去年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并有机会主持申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员的答辩,真可以用“阴差阳错”来形容了。
在我的整个学习历程中,也有过两次论文答辩的经历。
第一次是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学院作为一种尝试,决定每个系挑选部分同学进行学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答辩,我成了我们班级被选中的六位同学之一。我当年毕业论文的题目已经记不清楚了,研究的内容是电子在量子状态下的跃迁问题。那年答辩的时候,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比我还紧张,我自己陈述完了之后,答辩委员会向我提问,还没有等待我回答,指导老师自己就开始了说起来了,要么批评提问的老师所提问题偏离了论文的原意,要么就替我解释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将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搞得哭笑不得。
第二次是2001年的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里学习结束的时候,每一个学员都要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并参加论文答辩,以便判断能否顺利结业。我所做的课题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这一课题我在国家级培训之前就开始研究,有很多思考和实践的案例,所以在答辩中获得了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不仅顺利结业,研究报告还被评为优秀论文。专家们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学成回来之后继续就这个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后来研究的成果——《高中物理课题研究》一书,于2005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让我收获很多,所以后来越发热心教育科研工作。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将专委会的两项任务“学会课题管理”、“年度物理论坛”的举办交由我来负责,与此是有很关系的。
也因为如此,华师大物理系胡炳元教授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加入答辩委员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些教育硕士的论文,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拓展了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这个“主席”,做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