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将迎来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吗?

(2011-09-04 08:06:25)
标签:

知识传授

问题解决

体验

探究

合作

展示

教育革命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张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有感

我们将迎来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吗?

张卓玉是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作为一个行政长官,写出了这本既有见地、又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教育著作,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当今的教育将面临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教育要从如何“教”走向如何“学”,要从“师本”的“地心说”走向“学本”的“日心说”,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学会,能够自主,能够自治。让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

支撑张卓玉的教育信念的是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什么是人本主义?作者自己也承认,要给它下一个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人本主义有如下几个重要的主张:尊重人的智慧,追求理性生活的价值;追求人的存在价值的实现;捍卫人的尊严与权利;信赖经验,崇尚体验;追求完美和和谐;等等。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以下几点:

第一,几种重要的教育观

所有国家教育政策的背后,总有相应的教育观加以支撑。从大的方面看,各国所奉行的教育观不外乎以下三种: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和人本主义教育观。

1.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

这种教育观的代表人物,国内有孔子、陶行知等,国外有柏拉图、涂尔干等等。尽管不同的教育家在教育问题的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其一,教育是传承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理想手段;其二,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拔功能;其三,强调德育;其四,强调知识的教育;其五,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

从我国教育的传统来看,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始终坚守的就是社会理想主义的教育观。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的学制和教学内容引进中国之后,我们的教育观才出现了混沌的状态,并且一直没有梳理清晰。

2.科学主义的教育观

古希腊的启智教育,是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开端。培根把科学知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人以外的自然界的,包括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矿物、植物、动物等;第二部分是关于人自身的,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等;第三部分是关于人对自然界的行动。人的学术、技艺方面的,包括医学、化学、绘画和雕刻、音乐、印刷、航海、军事等。斯宾塞更是鲜明地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赫尔巴特首先将教育学建成为一门科学,使得教育走向了科学的轨道。

科学主义教育观有如下基本要点:第一,科学是人类文明最重要、最优秀的成果,在教育中应处于核心地位。第二,在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研究中,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方法。第三,科学的方法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包括人文学科和人生面临的一切问题。当然,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教育观面临如下的困惑:其一,学历主义现象;其二,科学知识对人的异化;其三,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教育越来越背离它的初衷。

3.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老庄的“道”就是一种典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老庄哲学是个体哲学,是个体的解放之学。个体发展的最高境界不是圣人、贤人,而是真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身体和灵魂,如同物质和形式一样,不可分离地存在着。三种灵魂分别对应着德育、体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三者和谐发展。夸美纽斯也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完善的教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教育在各方面都应与自然相适应,要根据各人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卢梭更进一步提出:“要以天性为师,不要以人为师”的主张。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包括现在的终身教育观念……等等,都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

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会选择怎样的教育观,与国家当下的处境是有很大关系的。当国家之间竞争加剧,人才需求成为突出矛盾的时候,科学主义就甚嚣尘上;当社会矛盾激化、人性得不到舒张的时候,人文主义就会高扬头颅;而当信仰危机蔓延、国家威信受到挑战的时候,社会理想主义则会抖擞精神。

当前我们国家,既面临着其他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信仰缺失带来的国家稳定的巨大挑战,更面对着社会矛盾高发、人性得不到舒张的现实。因此,是否会选择人本主义作为国家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教育观,还有待观察和判断。

第二,人本主义的回答

面对当前的教育问题,张卓玉先生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给予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若干路径,我读了之后深受启发。

人本主义是一种基于人性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人本主义的永恒主题是尊重人的本性,捍卫人的尊严,崇尚人类智慧的力量,相信人类进步的永恒性。

今天的学校教育,“知识崇拜”已达极致。从课程标准的编制到教材的编写,从课堂教学到测试评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正是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让教育陷入了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无所适从的怪圈。

但知识不能脱离知识的产生过程。一旦把知识从特定过程中抽取出来,知识必然就成为死的知识,就如同把人的手指从人体中分离之后不能再称之为指头一样。一些专家学者在充满激情地谈论知识的意义时,他们是熟知知识的产生过程的,而学生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学生眼中的知识就如同脱离身体的手指一样没有生命活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知识的价值,就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教育应当找寻新的起点,应立足于人成长的基本形式——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如果把“问题解决”引入教育,知识传授就不再是教育压倒一切的任务,而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走出知识传授性教育困境的出路在于实施问题解决式教育。

学生的成长状态可以用四个核心概念加以描述:体验、探究、合作、展示。

知识只有让孩子经历了、体验了,才能形成“我的世界”,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对体验、经验的态度,是衡量文明水平的一把尺度。对体验的重视,是人类的一次解放。学习始于挑战性体验,终于审美性体验。

教育不能省略体验与探究这些过程,省略这些过程,仅仅通过传授来获取知识,创造力就会大打折扣。传授的知识永远是别人的知识。探究即创造力培养。在探究之外,不存在创造力技能训练。探究即智慧培养,探究使人热爱智慧,而非热爱知识。探究即教育,而非教学。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组织”中生活,这个组织可能是家庭,可能是一群小伙伴,可能是小组或者班级的同学,也可能是学校后者社区……。维持组织正常运转的秩序,保障公共的幸福自然成为成员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成员都要明白自己的分工,都要学会和组织中其他成员开展合作。这不仅在学校中有意义,更是一个人走上社会的基础。

展示体现了生命的两种本性:一是作为个体的学生要成长、发展,一是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学生要交流,要欣赏或被欣赏,评价或被评价。可以这么说,对展示的认识水平和实施状况反映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文明程度。有了思考就需要说出来,这就是展示。没有展示,就没有成就感和尊严感。保障展示,就是保障人性:我展示,故我在;我进步,故我在。我即我的标准。展示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展示意味着新的评价标准的形成,展示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第三,第几次教育革命?

美国学者迪戈蕾在他的《学校教育》一书中集中讨论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和相应的新教育实践,他称之为“第二次教育革命”。张卓玉先生接受了他的观点,针对现代正规学校出现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提出了“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这一设问,并对此进行了回答。我对张卓玉先生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探索教育问题的观点是没有异议的,但对“第几次教育革命”有自己的想法,这里简述如下。

个人以为,教育的每次革命,都与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育革命已经有了两次。

第一次教育革命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使人们的教育方式有了一次颠覆性的变化。在此之前,也是有教育形态的,但并没有现在意义上教师,也没有学校的形态。文字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将语言和思想凝固下来,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的出现——记录、保存、传承这些文字和思想的人。苏格拉底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教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的人,而就在那个时期,学校也已经相继出现了。

第二次教育革命出现在200年前,它也是以技术推动的。1801年,人们发明了黑板,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全球,成为全球各地教室的基本配置之一,也为工业化大生产方式的班级授课制奠定了基础。

研究表明,人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得信息,但各种感官获得信息的比例不一样。这其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在没有黑板之前,教师采用的是口耳相传式的教学,按照上述的比例,教师所教的内容最多只有11%能被学生感知到,教学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黑板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集体学习的困难,同时也从理论上将学生能感知的信息提高到(11%+83%)。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是教育史上一次颠覆性的革命。以后教育的所有变革,都没能撼动黑板这一技术,所做的只是将其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包括杜郎口的教室周边都是黑板。

第三次教育革命是否会发生?会的,而且就在当下!它同样是以技术的革新来推动的。这个崭新的技术就是平板电脑。电脑进入人们的生活已经很多年了,但始终有一个问题不能解决,那就是输入方式和平时人们的书写习惯不同。平板电脑解决这一问题,让人们可以用平时的书写方式来操纵电脑,甚至可以在电脑上练习书法、进行国画的创作,这为变革奠定了基础;云计算的出现,使得很多的电脑软件和学习资源不用再装在个人的电脑上,可以通过云平台共享,使得学习从班级集体整齐划一的学习向个性化学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到2020年,基于云计算的资源系统将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强大的学习平台,新型的学校将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还真的需要我们发挥一点想象力啦。

会不会有第四次的教育革命?一定也会有的,那是基于基因技术和神经工程技术的突破而带来的。人们可以找到学习的基因和记忆的开关,让学习变得不同平凡;人们可以找到神经思维的通道和模式,让“盗梦空间”这部科幻影片所描绘的景象变为现实。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无法想象。

技术改变着社会,技术也促进教育的革新。新一次的教育革命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我们为此做好准备了吗?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这次革命的到来呢?

 

《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  张卓玉/  商务印书馆  2009.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