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教育思想·读《荀子教育学说》

标签:
荀子性恶说道德起源教学思想教师作用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余家菊《荀子教育学说》一书有得
先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教育教育实践方向和教育基础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孔孟之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生卒年代不详,大体应该在公元前三世纪。也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是否都是荀子自己的著作,现在还存有争议。这些文章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一、论教育作用
《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在荀子看来,这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即“人为”的意思,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是由“性”向“伪”转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
教育有两大观念,一个是外铄观,一个是内发观,显然,荀子是持“外铄观”的。
二、教育目的、内容和道德起源
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内容。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荀子对“学而优则仕”思想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治学并非一定要当官,但当官的必须先治学。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会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雅儒不侈谈什么“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不能理解“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且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这才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才。
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他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而止矣。”荀子认为:礼是一切事物的绳墨和一切行为的规范,是用来矫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一个人能通过学习促进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的形成。
如果每个人生来就是恶的,那么,道德又起源于什么呢?荀子认为,一方面,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人们要生活得好些,有必要合作互助;另一方面,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一定要有社会组织。为了有社会组织、人们需要行为的规则。这就是“礼”。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三、教学思想
前面谈到,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积”“渐”
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他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可以改变人,结交不同的人,学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荀子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计划与步骤,循序渐进;应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逻辑顺序逐步深入。
2.学思行相结合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通过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形成不同的感觉,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但是,闻、见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荀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份,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看到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而提出了“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兼陈中衡”,把各种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事物矛盾的所有方面都陈列开来,加以比较权衡,然后作出评论或判断。权衡的准则是“道”。荀子认为探求真理应当善于批判和比较不同学说中的不同观点,“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去舍”。
4.虚一而静,专心有恒
求学的心理条件,有消极的与积极的两个方面,消极的心理条件即“解蔽”,积极的心理条件就是“虚一而静”。“虚”是不怀成见的意思;“一”是综合矛盾双方的观点,全面看待事物的意思;“静”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以强烈的感情冲动来阻碍正确的认识和思维。三者之间又有递进的关系,虚则一,一则静,所以有“虚一而静”。
荀子特别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坚持不舍,金石也可以镂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进学修德的有效途径。
5.隆师亲友
荀子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应当隆师,主动地接近教师。虽然有学习的材料,但这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是有困难的,只有学生跟着先生学,听先生讲解,才能通晓和周知世事。荀子还认为治学要有良友相辅,学友之间相互切磋,“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磨切)使然也。”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指教与学友的切磋,都是有益于进学的。
隆师亲友的原则实施,应当与笃实好学的学习态度结合起来,“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是自欺欺人。
四、教师作用和地位
荀子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后世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即由此而出。是否重视教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崇敬与信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本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化性起伪”,拨乱反正;二是为实现礼法兼治的社会,离不开教师的“正礼”作用。
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自然不是人人可以作教师的。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即当教师有四个条件, 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五六十岁,有崇高的威信;三是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背师道;四是能体会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荀子对教师提出这样高的标准,是与教师崇高的地位相配套的。
《荀子教育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