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自由与爱的乐园·读《我和我的那些小野兽》

标签:
体制外实践学习的发生心像的形成被爱的快乐自由与秩序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粘峻熊《我和我的那些小野兽》一书有感
阿姆斯特朗在《最棒的学校》一书中指出,人们之所以将学校分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的学段,是因为孩子们在不同的学段内有独特的发展特征,学校的教育必须依据孩子的发展特征来设计,才可能成为最棒的学校。
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对周边环境有着特别的需求,需要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创设安全的、让孩子充满自信的、能够经常互动操作的环境,来满足孩子成长和发育的需要。能够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教学是开放性的、孩子自主的游戏,而不是小学先修课程——读、写、算,以及英文和才艺课程。
在台湾,就有这样一所以游戏为教学内容的学前教育机构,名字叫森林幼儿园,位于台湾新店花园新城社区。该幼儿园没有小学的先修课程,这里的孩子就是玩,就是精神饱满地当一个快乐的孩子;这里的孩子非常地强壮和成熟,中班生的精气神宛如一般幼儿园的大班生;这里没有体罚,只有真诚的相待,每个孩子的特质会被发现和欣赏;这所学校没有上锁,因为相互信任比财物损失更重要,放学后及假日孩子们都可以回来这里玩,是孩子一早醒来最喜欢去的地方。有大约十年的时间,这所幼儿园由粘峻熊、郑世仪、陈丽宽三人经营,号称全台湾独一无二的幼儿园,因为老师全是男性。在离开这所幼儿园之后,粘峻熊将自己在森幼的经历进行整理,写出了61篇故事,汇集成《我和我的那些小野兽》一书。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也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
一、尝试与修正
三岁的亚伯,有一天要弹风琴。要坐上风琴椅子已经让亚伯花费了不少功夫,当他坐上之后用手指按键盘时,发现没有声音。亚伯努力伸脚,但就是踩不到风琴的踏板。
亚伯滑下椅子,搬来一个鸭子高度的小板凳,同时推开风琴椅子。他坐上去,双脚踩着踏板,灵活地压上压下,动作熟练了,再伸手去按键盘,这时发现手只能触碰到键盘的边缘,在按键盘的时候人好像被吊起来一般,按得很吃力,一点也不痛快。
亚伯再次下来,用眼睛搜寻周边的东西,在积木堆里看到了几块大的积木。他走过去,选择了一个比他的膝盖高一点的积木,搬到风琴的前面,推开小板凳,坐在积木的上面。这次他的手可以轻松地按到琴键,脚也可以从容地踏到踏板了。
这是粘峻熊讲述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情景,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每个家长和教师都会见到。大家会觉得这个孩子好可爱,也很聪明,可能也会将此作为一个故事,讲述一段时间。但这样的故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告诉成人,儿童是如何开展学习的。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发现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他就会勇敢地去尝试,触摸、模仿、试探……用各种方式来了解。这中间,可能会有很多不成功的体验,但他们不会气馁,不会害羞,不怕得罪人,而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举措,一次次地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正是在永无止境的试错过程中,孩子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无论是体力、智力等,各方面都不如猫狗,但很快就可以全方位地超越它们,靠的就是这种勇于尝试、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校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给孩子们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试错机会,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那种将学习过程简化、只给孩子们提供正确知识和经验的做法,是违背人的学习特征的,也是非常有害的。没有对错误的认识,学生其实是不能理解正确的。
二、形象与抽象
老师在雨过之后带着孩子们外出。在一个广场上,有一大片浅浅的水坑,人可以踩在其中。老师发现了水坑中有一枚硬币,于是对孩子们说:“水坑中有一枚硬币,看谁先找到!”孩子们奔到水坑这边,来来回回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后来,一个孩子采用地毯式搜索的方式,才发现了这枚硬币。老师觉得很奇怪,偷偷地又扔了一个硬币在水坑中,让孩子们再次寻找。这次,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
为什么孩子找不到硬币?台湾教改的带头人黄武雄认为,成人的经验比孩子丰富,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人的抽象能力。成人知道硬币放在水坑里是反光的,在硬币所在位置会出现亮光,他先在心中形成硬币在水坑中的图像,然后依据这个图像为模子,去找水坑中的硬币。孩子没有这样的图像,因此寻找的过程是盲目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快,就是看到了水中的硬币之后,孩子们在心中建立了硬币在水中的图像的缘故。
粘峻熊由此还反思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譬如要孩子们集合,老师发出的指令是“站成一条直线”,孩子们经常会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并非因为孩子们不听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直线”的意思,无法现在心中形成直线的图像。如果老师改成“站成一个毛毛虫”,孩子们就会借助自己心中的图像,来配合教师的指令。
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一系列鲜活的形象,会被学生思考加工和抽象,变成某种心像而存储起来。心像越是丰富,学生的抽象能力也越高。那些将孩子与现实生活隔绝的所谓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伪教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心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不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新的心像的形成,要有适当的重复让新的心像在学生的心中明晰化,并扎下根来。
形象和抽象,同时在人的学习中发挥着作用,促进人的成长。那种认为低年级的学生要重点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高年级的学生要重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三、施爱与被爱
粘峻熊带着孩子们到草坪上玩体能游戏,孩子们发现很多蚱蜢在草丛里跳来跳去,很感兴趣,都忙着去抓蚱蜢,顾不上理会他了。
粘峻熊看到孩子们那么喜欢捉蚱蜢,就给了孩子们一段时间去捉蚱蜢,同时变换了原先计划好的体能训练项目,新创造了“捉蚱蜢”的游戏,邀请孩子们一道玩。第一回合是自己当大蚱蜢,让孩子们过来追;第二回合是老师当螳螂,孩子们做蚱蜢,当螳螂就要追上蚱蜢时,如蚱蜢喊停,并立定不动,螳螂就不能捉他,要去追其他的蚱蜢。当然,立定不动的蚱蜢要有别的蚱蜢来救,才可以再跑。第三回合是孩子们当鸟,来追老师这个大螳螂;第四回合是老师当猎人,来追鸟……孩子们乐此不疲,到了回校的时间都不肯回去。
我们一直说要培养学生的爱心,懂得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懂得理解他人对自己爱,要有感恩之心。但在平时的课程设置上,是否关注到了孩子们彼此之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我们几乎所有的课程,学生都只跟自己的感情交流,无论是重点学科的课程学习,还是被列入副科的陶艺、青花瓷等的手工制作,以及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都是如此。
如前所述,幼儿的主题学习活动就是游戏。但这里所说的游戏绝不是一个孩子单独坐在电视机或是电脑前,操弄他在游戏光碟里的角色,也不是定期举办的足球比赛或是其他竞赛性质的运动项目。是由一群孩子集体生成的开放性的活动,包含着角色扮演、情景创设等要素。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有了情感流动、友谊建立,孩子之间那种施爱和被爱的需要,很频繁地得到满足,他们彼此滋润,逐渐发展起很亲密的关系。
游戏是幼儿之间情感流动的主要载体,在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的学段,也需要有这样的情感交流活动或课程,来润物无声地实施爱的教育。
四、自由与纪律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这本书封面上的那棵树,以及树上的那些孩子?有些人可能会以为这仅仅是孩子们的一副绘画作品,其实不然。在森林幼儿园,就有这样的一棵高高大大的杨梅树,上面挂着秋千,还有打有结的悬绳。空闲的时候,孩子们都会来到这棵树下玩,有的爬树,有的荡绳子,有的在附近玩“扮家家”的游戏。孩子们对爬树有着一种自然的感情,仿佛回到了母亲的安全怀抱。他们在树上有各种各样的玩法,有的甚至可以从一棵树上攀援到另一棵上。
森林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环境很好,有丰富多彩的植被,有农家的菜园,还有大片大片的茶园,更有数不清楚、叫不上名字的各种小动物,如毛毛虫、蜘蛛、蚂蚁、各类昆虫、小鸟……等等。粘峻熊还和孩子们从山上取土,在学校里建起了一个一米多高的火山,下面有通道和火山口相连,这边在底下通道里点火烤鸡蛋,那边就有青烟从火山口冒出,让一批喜欢玩火的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
这些资源都被设计成了游戏课程,饲养毛毛虫、观察椿象下蛋、学着自己烤鸡蛋并想办法给热腾腾的鸡蛋剥皮、脱得赤条条的在兰溪里滑水……,让孩子们始终和生活、和自然密切接触。但老师们仍然不满足,还常常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道远足,在更大的范围内接触自然,认识世界。又一次他们组织去观看神木,往返需要徒步行走七、八个小时,很多家长都打了退堂鼓,但在粘峻熊及时的鼓励下,一批中班和大班的孩子走完了全程。
整天带着孩子们与自然交融,会不会让孩子们更加不听管教,不守纪律?森林幼儿园的实践告诉我们,事情并非如此。老师们给了孩子足够的信任和自由,孩子生活的舒心和自在,建立起了对幼儿园以及老师的信任,就不会去做那些看上去很出格的事情了。很多违反纪律行为的发生,与学生内心的恐惧和抵抗是由关系的,与学生向往自由的心态与严格管束之间的矛盾是有关系的。没有自由,就没有秩序。
《我和我的那些小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