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标签:
美国电影心灵捕手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教育本质娱乐 |
分类: 我的心情 |
——观看电影《心灵捕手》有感
美国影片《心灵捕手》,又名《骄阳如我》,拍摄于1997年,曾获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男配角奖。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兰博教授是数学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获得过被誉为“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他给上他课的大学生们留了一道难题,题目写在了楼道的黑板上,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但没过两天,黑板上就出现了答案,不过给出答案的人并没有露面。
兰博教授再下战书,留了第二道难题,这道难题,他和伙伴花了整整两年才解开。同样,没两天,那个“神秘数学天才”再次给出答案。这次,兰博教授看到了他的身影,发现他竟然是MIT这所顶尖学府里的一位清洁工。但这位清洁工并不想被发现,他一边辱骂教授一边跑了。
“神秘数学天才”即20岁的威尔,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普通清洁工,每天的任务是在与他同龄的大学生们放学并潮水一般离开后,打扫教室、楼道、卫生间。他出生在贫民区,在不安的环境里度过了不堪回首的童年,幸好有一帮穷哥们和他在一起,彼此信任,抽烟、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聪明小孩”;一人独处之时,就以阅读来消磨时光,“一目十行”各式人文与科学的新知,有很强的自学领悟能力和在数学方面超人的天分。
在与他人打架滋事,并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之后,兰博教授费心地将威尔保释出来,要求他参与数学研讨与接受心理辅导。兰博教授期望威尔能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异禀,不再恶作剧、耍蠢、吹擂而耗费生命;不过,威尔却毫无不在意,经常耍弄前来为他辅导治疗的心理专家。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兰博教授只好求助与他有“爱恨交织心结”的大学好友尚恩出马,开导并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尔。尚恩本着“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关键,不彼此信任就无法坦诚相待”的信念,“不以作之师而以作之友”的心态倾听威尔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知性问难与情绪宣洩;日渐抚慰他受创的心灵,帮助他重新拾回对人的信任,并鼓起勇气向女友表达爱意。在此同时,难忘丧妻之痛的尚恩在与威尔彼此“角力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威尔莽撞的生命力冲击,亦逐渐开启因丧妻而封闭的心房,重新追寻情感的归宿。
看这部电影,我有几点感受:
1.心理问题有着复杂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宽容程度的提高,心理问题也逐渐进入平常百姓的话语体系,一些名人也不加避讳地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使我们对人的心理现象多了不少感性的认识。
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专业的行为,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感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但要正确地识别并实施辅导和矫正,并不容易。兰博先后请了五位心理咨询师对威尔进行辅导,都被威尔耍弄,这本身就说明了心理问题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
威尔是一个落魄的男孩,他的内心世界是分裂的。虽然他有过人的数学天赋,但只是在工作之外的少数业余时间做一下解数学难题和读书这样“正确的事”,而多数业余时间,他总是和几个青年伙伴一起酗酒、泡妞、打架斗殴、偷盗乃至袭警等。威尔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天才”,但在他看来,自己所拥有的这份“天才”,并不能换来伙伴之间关系的紧密,而平庸倒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他将自己的天才用到了和兰博教授的斗智斗勇,以及刺激心理医生、“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等事情上。他讨厌他的天才,不愿意别人因为他是天才而接纳他,他更愿意别人仅仅因为他这个人而接纳他。
“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的威尔,不仅羞辱了以哈佛大学生而自居的克拉克,也赢得了史凯兰的好感,两人第一次擦出了火花。但威尔自信心不足,不敢去见史凯兰。是尚恩的启发给了他勇气。但危机一直存在,威尔一直不相信史凯兰爱自己,史凯兰的很多话,他都解释为,史凯兰并不是真心爱他。他几次对史凯兰暗示,他怀疑自己只是史凯兰的一个玩具,一个过渡性的男朋友,他的天才、贫穷和传奇会给史凯兰的生命添加一些色彩,但史凯兰作为一个富家女,早晚会抛弃他,而最终还是会嫁给一个成功人士。当史凯兰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要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读,所以希望威尔和她一起去加利福尼亚州时,威尔拒绝了,他认为,如果到时史凯兰发现他的缺点怎么办?那时她就会受不了他,而抛弃他。
史凯兰有自己的逻辑,她的逻辑就是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如果你不爱就告诉我,我会主动消失。但对威尔而言,史凯兰这句话会让他进一步相信,她并不爱他,她好像在寻找一个让自己主动离开的借口。史凯兰认为,希望威尔跟自己去加州,证明她爱他。但在威尔的世界里,这种搬迁是最可怕的事情。他先是被父母抛弃,后来4次被送人寄养,其中3次被严重虐待。所以,他内心深处认为,换一个家是最可怕的事情。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逻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逻辑看对方,结果,越爱时就越孤独,因为越爱时就越坚持自己的逻辑,而这时就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了。
2.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对症下药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固定的逻辑,明白自己的某些特质是“好我”,这些特质可以让自己维持并促进关系的发展,而自己的某些特质是“坏我”,这些特质会导致一个关系的疏远甚至结束。当我们想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表现出“好我”,并刻意压制“坏我”,而当我们想与一个人疏远时,就会表现出“坏我”,而不再表现“好我”。
为什么前面的五个心理咨询师,遇到了威尔之后,都一个个落荒而逃了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威尔在和他们对话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表现“坏我”、刻意压制“好我”的方式,而这些心理咨询师没有了解威尔的内心状态,一个个中了招。好在尚恩出现了。
尚恩的可贵,在于他懂得“给予信任”,并在信任中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第一次相见时,威尔依然采用他惯用的手法,通过对尚恩一幅画作——“一个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独自画船的人”——的观察,看出了尚恩当时的心态。他对尚恩说,第一,你当时正在暴风雨中,第二,你娶了“错误的女人”。尚恩被激怒了,他警告威尔,不要侮辱他已死去的太太,而当威尔再次说“没错,你的确娶错了女人”时,尚恩暴怒,他冲上去掐住威尔的脖子并威胁说,如果你再这么说,我会杀了你。威尔震惊了。以前,他戏弄那些心理医生时,他们的方式先是惊惶,接着是掩饰自己的愤怒,而后是拒绝继续给他做治疗。但尚恩不一样,他也被刺痛,但他直接表达愤怒。更不一样的是,这个被刺痛被激怒的男人,答应继续给他做治疗。
尚恩明白,威尔狂妄的聪明自信,不过是对痛苦的防御罢了。这种防御是一堵墙,令威尔只敢与书本建立关系,而不敢与世界直接建立关系。尚恩率先敞开心扉,以宽容、理解和信任与威尔进行了一次深入而平等的沟通,这就是那次有着破冰意义的“河畔之谈”。尚恩富有哲理而又鞭辟入里的剖析,第一次触动了威尔的内心,使他认识到自己人生体验的贫乏和浅薄。在这场戏中,威尔侧脸沐浴在阳光下,眼神游移不定,在某一个瞬间似乎还微微颌首,让人们看到了那坚冰般的心灵之门终于被开启出来的一个缝隙。
威尔固执地认为,史凯兰只是认可他好的一面,一旦发现自己不好的一面,就不会再爱他了。对于这一心理,尚恩讲了自己一个故事。他说,他的太太放起屁来超厉害,一次,他被太太的屁惊醒了,接着,他家的狗叫了起来,最后,太太自己也被弄醒了,问他,是不是你在放屁,尚恩说是。尚恩讲这个故事时,忍不住狂笑起来,而威尔也忍不住大笑起来。故事讲完后,尚恩解释说,真实就是美,“不完美才是好东西,它可以选择谁进入我的世界……你的女生也不完美,关键是,你们是否合适。”
在电影中,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情节,来自于威尔的死党查克和他的一段对话。在建筑工地上休息时,威尔说,他觉得整天这样做体力活也不错,他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在未来一起玩耍和生活。没料到,查克却对他说,如果我们50岁时,你还和我在一起,我会杀死你。这令威尔非常震惊,因为他觉得,他和查克是如此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是他们都很享受的。但查克告诉他,他每天最幸福的时候只有10秒,就是每天他去威尔家接他出来时。每次,他都想象,这次见不到威尔了,那意味着威尔到了能施展他的才华的地方。然而,每次他都能见到威尔开门,这种幸福感便消失了。
威尔之所以自甘堕落,之所以浪费才华,无比重要的原因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友谊,而他和查克等3名死党的友谊,是他多年以来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支持。查克的一番话,让威尔幡然醒悟。
因为生活中所经历的伤痛、磨难或是挫折,大多会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种隔离的“套子”往往会像坚冰一样又冷又硬。在影片中威尔的“套子”是他异乎常人的才智和他借此对他人的揶揄嘲笑,而尚恩的“套子”则是隐遁于世。打破这层坚冰不应该靠花样百出的疗法或技术,靠的就是像尚恩那样率先敞开心扉、给予信任,靠的是那温暖和煦的“骄阳如我”。
3.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反思
兰博教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威尔的“救赎者”,想把威尔从混沌迷失中解救出来,走上“正途”。但他的救赎显然有着功利目的,并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威尔,希望他能够走自己为之所设想、甚至设计好的道路。他的“救赎”,不是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不是出自平等的关爱,而更像是一种操纵,所以他触摸不到威尔的心灵,也打动不了他。
在现实生活中,兰博教授实际是一个群体的代表,甚至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表,或许他代表着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但无疑将生活的意义狭隘化了。
被威尔戏耍的五个心理咨询师对威尔的心理疏导,就好像我们成长过程中曾经历的父母、亲友或师长对于我们所施与的关怀、或者以关怀方式表达的拯救。他们的自我定位往往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拯救者,那种隔离、冷漠和居高俯视的态度不仅虚伪而且令人反感。
无论是作为家长、教师还是心理医生,首先要开放自我的心灵才能与对方产生共鸣和通感、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信任是彼此的,给予就会获得,如同爱。尚恩在启发威尔的同时,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在一系列的沟通中,他们的心灵从碰撞到互动、融合,彼此释放心灵中的阴霾,最终在相互信任、相互关爱中完成相互的救赎。
影片的最后,心灵释放后的威尔告别了朋友,道别了尚恩,也作别了兰博教授给他安排的人生规划,他开着车上路了。他要去哪里?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威尔已经有能力去选择他的生活道路,并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教育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目的:一是体现国家意识,培养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一个是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解放。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获得一种平衡,确实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