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2011-05-14 07:53:17)
标签:
教育转型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坚定信念勤于实践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十二五”发展的主线。教育要发展,是否需要创新、转型,该如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何为转型?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由此可知,转型有两大类型:一类是经济转型,另一类是社会转型。
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这一概念。所谓经济转型,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谓的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个人以为,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区,转型似乎并非我们的重点。我区现在的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本身就是支柱产业,也是今后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当前要做的是逐渐淘汰那些高能耗的、低端的服务业,培育和引进现代服务业,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需要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理念和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来促发展。
从某些部门的具体工作来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至少教育系统就是如此。当今的教育,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推动教育的变革,切实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将能更好地促成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为何说教育处在转型期?
先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我们一直都坚信,教育是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奠基,也是为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基。这样的教育观,在五十年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但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基本上不能预测到十年之后,更不可能预测未来。在当下,十年应该是人类活动的正常时间阈限。从政治的层面来考虑,十年是进行有效整治预测的最大限度。因为在十年的时间内,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会更替变化,战争和革命也会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搞得天翻地覆;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十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时间尺度。世界性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出现,基本上就是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我们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只关注到了十年的时间。信息技术的增长是不可预测的,自由市场的运转形势更是不可预测。在科学领域,十年左右的时间便会发生一系列剧变,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神州飞月、苹果系列产品席卷全球……即是明证。我们一直说要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负责,但现在我们无法预测未来。
从科技发展的势头看,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最有可能引起巨变的事件大约在两端:一端是天体领域,对宇宙结构的详尽描述;另一段在微观领域,对人体基因和染色体的精细描述。在今天,你如果要找最能扩展、最富有挑战性的人类新疆界,那么其中之一便是宇宙空间。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和描述,或许可以改变我们关于物质起源、生命起源的观念,颠覆我们已有的知识和传统。在生物领域,利用基因技术可以使农作物适应恶劣的环境,提高抗病能力,从而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利用遗传工程可以使得新出生的孩童没有遗传的缺陷……。当每个孩童都没有遗传缺陷的时候,这些孩子将会怎样成长?它将如何颠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社会的伦理观?生物领域还有一项技术即神经工程,很有可能会设计出微小的芯片,植入到人的大脑中,通过对芯片收集到的信号的分析,来了解人的思维的生理机制。一旦取得突破,电影《盗梦空间》中的科学幻想将会变成现实。
上述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将会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首先,一系列我们一直奉为真理的知识,可能不再准确,那些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本的教师,突然发现自己津津乐道地讲述的这些知识一下子过时的时候,还会泰然自若地应对每天的教学吗?其次,随着我们越来越尊重学生个体,越来越关注学生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就将面临挑战,义务教育规定入学年龄、规定修学期限、每学期限定课程、不考虑男女生在个体发育上的差异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需要变革;第三,读写能力与读写方法,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现在一款很小的电子产品就可以为我们大声地读出课文,语音的存储技术的革编辑也是小菜一碟。这必然促使几乎专门以费力的文本解码为前期假设的教育学发生巨变;第四,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结合,有可能会使人们设计出一种微型芯片,一次微小的植入就可以较大尺度地改善人的知觉、记忆、专注以及表达能力,或者提升学习成绩。原来“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境况,将因为一个芯片的植入而得到彻底的颠覆;第五,学校只是在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的文化现象,在学校教育中,永远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教师们带到教室里去的对知识和学习的热情。随着新的电子媒体和微型生物芯片等的运用,人们可能呆在家里更容易跟别人进行沟通,个性化的学习也终将变成现实。到了那个时候,学校也会因此而再度消失;……
上述的这些新情况,都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当下的课程教学方式难以解决的,教育到了发展的关键期,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三、教育如何转型?
如前所述,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既然是创新的过程,那就不会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边思考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我想,有几件事情是我们当下特别要关注的:
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就是人对教育现象或者问题的看法或认识。一个人的教育观念不是天生的,与他所处的社会的教育传统教育理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观念决定着人的教育行为,要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必须改变人的教育观念。现在的教师,都是过去教育的产物,而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则是为学生个体的未来以及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奠基。如果教师不对未来的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关切度,不去思考这些发展对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要完成教育的任务是很困难的。所以说,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迫在眉睫的、也是长期的任务。
坚定教育信念。最近这些年,社会和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如新月异,但教育的变化非常缓慢。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层出不穷,但我们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世界越来越变得平坦,互联网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但教育却在想法设法地不让学生“触网”,将学生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社会上的职业划分越来越多,需要人才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我们的考试选拨制度依然非常单一,培养人的规格高度统一……这一系列的反差,导致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不满逐渐加剧,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对教育现状牢骚满腹。但光靠发牢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各方面拿出具体的行动来支持,更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勇于创新和实践。当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都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当前的教育弊端,促进教育走向和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时,教育的春天就会来临。
勇于教育创新。首先是制度方面的创新。新生的入学,是否可以不按照年龄来决定,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取舍?学生在学校里,是否可以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年级里读,以适合自身的学习水平?现行的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是否可以做一些变革,营造更适宜于学生发展、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不同部门对教育系统制定的政策,能否多从整体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本位主义,使得各项政策能够形成合力?其次是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现行的教科书,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师生的过度依赖。一方面,可以将现有的纸质教科书转化为电子书籍,强调动态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甚至可以取消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本,彻底解放教师和学生,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第三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们现有的教学方式,以教定学非常普遍,以学定教不够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很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第四是资源利用的创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一资源,让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信息的翅膀;要形成新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让社会各界都能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服务。
勤于教育实践。光有创新的设想还不够,还需要主动实践,求新求变。需要在制度层面、课程建设层面、教学方式、资源开放等方面有针对地选择好切入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践,以点带面。虹口区教育局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开展数字化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实验”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例。这个项目主攻的方向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是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做的创新性的探索。其实,多年来虹口教育局就一直坚持在教育领域内的创新探索,教育局统领的项目有一校一章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等,学校和教育专家开展的原创性教育实践有“分层递进教学”、“跨学科研究”、“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等等。为促进教育创新和转型,虹口区教育局将继续以“强精神、强队伍、强环境”为着力点,认真建设“温馨课程、情趣课堂、有效课堂”,坚持抓质量、抓特色、抓项目,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争取为区域教育改革、创新和和转型提供更多鲜活的经验,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