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说谎
(2011-04-16 08:15:15)
标签:
谎言脑科学研究行为学研究说谎与成熟认知能力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亚里士多德曾说:“谎言自有理由,真实则无缘无故。”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说谎都是事出有因的,谎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说实话则不需要任何动机,因为事情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由于有很强的目的性,说谎显得颇为不易:为了让人相信是真的,说谎前要深思熟虑,为了不漏破绽,说谎时要小心翼翼;说实话则不必费什么周折,有话堪说直须说。
1.脑科学的研究
一项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人在讲真话和撒谎时的大脑活动情况截然不同。首先是活动区域的不同,二者各有偏好,真话脑区包括额叶、颞叶中的4个脑区,谎话脑区包括额叶、颞叶和边缘系统中的7个脑区。其次是活动区域的数量,这一点更有助于说明问题,谎话脑区的数量优势确凿无疑地表明说谎确实要更费力一些。
说谎的时候为了不露马脚,往往会很关注自己的话,随时对其加以分析、判断,并做出调整以自圆其说,而说真话则通常没必要这么谨慎,因此负责理性思考的额叶和语言记忆相关脑区所在的颞叶就要在说谎时多受累一些。
有时候说谎不需要这样的深思熟虑,比如老板突然出现在你背后,看到你正在玩游戏,于是关切地问道:工作进展如何啊?你一边把画面迅速切换过来,一边回答:还算顺利。这是即兴发挥,脱口而出,没经过太多的思考。但此时大脑中的情形与说真话时仍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于虽然你面不改色,但难免惴惴不安,结果是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高度兴奋,真相因此暴露。
该研究的结果还很粗糙。即便如此,这些结果仍具有重大意义,其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了说谎确实要绞尽脑汁,还在于为测谎提供了一个更为可靠的方法。为了谎言,大脑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行为学的研究
来自行为学的研究证实了脑功能成像得出的结果:人在说谎时并不是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会不自觉地眨眼睛、摸鼻子、搔后脑勺,坐立不安,做出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而是更倾向于正襟危坐,安安静静。这正说明了与平时相比,说谎时要更努力地去思考,因为当我们陷入思考之际往往会减少身体动作,以便保持精神的专注集中。
为了掩饰谎言,说谎者会有意识控制眨眼频率,使其降到正常水平之下,甚至还会胸怀坦荡般地直视提问者的眼睛,镇定如常。不过我们还是有更为简单的办法来辨识出对面的人是否在撒谎,而不必动用笨拙的仪器。办法是观察他的手。说谎者在需要做出动作时,通常会用夸张的手势来掩盖事实真相,比如伸长胳膊或使用节奏性的手势来强调某一点。
前者的标志性案例发生在2003年4月,时任伊拉克新闻部长的萨哈夫在伊拉克军队全面撤退之际,伸出手臂,手掌有力地朝向前方,大声告诉媒体:“巴格达很安全。”后者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克林顿,他曾比划着上下挥舞、充满节奏感的手,一字一顿坚定地说:“我没有与莱温斯基小姐发生过性关系!”
3.孩子的谎言
孩子的谎言和大人们的谎言有何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撒谎行为会发生何种变化呢?一个有趣的新研究显示,和成人相比,孩子们的撒谎行为可能来源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大脑区域。
包括多伦多大学教授、儿童问题研究所负责人李强(Kang Lee)所作的研究在内,众多的研究表明,说谎标志着正常的成熟。李强和他的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将孩子带入一间安装有隐蔽摄像头的实验室。测试者告知年龄从两岁到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受试者不要偷看放在他们背后的一个玩具──这个玩具通常是紫色毛绒恐龙Barney──以此诱使他们撒谎。然后,测试者离开房间一分钟,表面上是接电话,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偷看玩具。而孩子们是否偷看则被录像带记录了下来。
测试者回到房间后询问孩子们是否偷看了玩具。研究显示,在两岁的孩子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会撒谎说他们没有看过。三岁的孩子有一半会说谎,而到了四岁,这个数字是90%。这个趋势在孩子们大约15岁前都成立。而到了15岁,几乎所有在实验中偷看过玩具的人都会说谎。好消息是:在15岁以上的孩子里说谎者的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而到了17岁,说谎的比例减少到了大约70%。
研究还表明,说谎和更为高尚的道德观或者和宗教成长环境无关。相反,那些拥有更优秀的认知能力的孩子们更爱撒谎。这是因为要想撒谎,你必须在头脑里保留真相,而这包含了几个步骤的大脑思维过程。成功说谎的能力被认为是与某个大脑区域的发展相关联的,该区域负责所谓“执行能力”,也就是更高级的思维和推理能力。那些在包含执行能力的测试中表现更好的孩子们也会说更多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