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成都武侯祠

标签:
四川成都武侯祠三国文化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在武侯区考察学习,武侯祠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
我第一次到武侯祠,是在1988年,现在只记得当时到过武侯祠,对其中的景象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就像复习某些课程内容,看上去好像是复习,其实对原课文的记忆已经丧失,跟学习新知识没有多大的差别。
武侯祠最初修建于公元223年,是刘备的寝陵——昭烈庙。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初建在唐以前,原来并不在昭烈庙内,明朝初年重建时将两者并为一体。由于当地人们特别敬仰诸葛亮,因此将并后的这座君臣合祀祠庙仍然称之为武侯祠。
武侯祠正门
武侯祠的主要景观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组成。
进入大门,沿着通往二门的甬道前行,会在甬道的两侧看到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因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因此被称为“三绝”碑。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
三绝碑
二门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原因就在于刘禅昏庸无能,破国降晋后竟又“乐不思蜀”,远不如“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北地王刘堪深得民心。殿中原来有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刘备殿
出刘备殿,下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过厅两侧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集杜甫诗句,下联董必武撰。由董必武所书。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
穿过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颇负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殿内正中供祀着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泥塑坐像,那种“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镇定从容更是威严自生。在诸葛亮的身后,左侧是诸葛亮之子、蜀亡时死守绵竹的诸葛瞻,右侧是与父同赴国难的诸葛亮孙子诸葛尚。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殿中的顶梁为武侯祠镇馆之宝,作为顶梁的乌木经炭十二测定,有13500年左右的历史,而普通乌木只有3000到8000年的历史,可谓是乌木中的极品。
过厅
诸葛亮殿
出诸葛亮殿往西可到刘备墓,史称“惠陵”。
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四月病逝于永安宫。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并于八月下葬。惠陵距今1780多年,史书未有被盗的记载。惠陵陵寝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陵墓等组成。惠陵封土高 12米,周长180米,为圆形。墓冢四周,围墙环绕,现存砖墙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所修,上有“汉昭烈皇帝之陵“几个大字。据史书记载,陵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惠陵
位于诸葛亮殿之后的三义庙,是纪念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庙宇,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康熙初年建。1997年,因城建需要,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建筑构件、匾联等均采用原物。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大殿内塑有刘、关、张的泥塑像。如果说武侯祠原塑像造型更多参考历史的话,三义庙塑像造型则主要表现了文学与民俗。
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正好赶上三义庙后的桃花开放,给这“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三义庙
武侯祠边上的锦里,是武侯祠博物馆打造的一条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据说锦里曾经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张飞之像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锦里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座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对三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这里是一定要来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