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读《懂你的孩子》

(2011-01-16 06:49:00)
标签:

唤醒潜能

深层沟通

亲身体验

指引方向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苏明进《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有感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读《懂你的孩子》 

在东方国家的教师心中,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传承文化,孩子是可以被塑造的对象,你怎样教他,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于是学科中心主义占据统治地位,以教定学成为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备课关心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流程的设计,对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内在潜能的开发往往不大重视。这样的教育教学定位导致了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地位,其弊端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任教于台湾台中县的苏明进老师,对大家一以贯之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他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潜能开发、自主发展放在核心的地位,开展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教育实践。20099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版了他的一本著作《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受用的36种能力》,介绍了他以数学课程为依托,在培养孩子健全的精神和人格方面所做的探索。新年伊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推出他的新作《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和大家分享他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师生心灵互动的欢欣之旅。苏明进的体悟与信念是:用柔软的眼神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的发光、大大的发热。

一、联络簿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手边,大都会有一个联络簿,记录每天教师布置的回家学习任务,并让家长了解这些任务,协助学校督促学生完成作业。苏明进老师除了让学生记录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

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每天的具体要求都有不同,周一是“最快乐的事”,通过记录当天或者当周最快乐的一件事情,将学生的心思收回到学校生活中来;周二是成语时间,要求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把想对苏老师说的话都写在里面;周四是“创意急转弯”,老师出上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学生来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报一篇并做评论。

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共有三种类型,学生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个来写。一是观功念恩,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二是善行,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三是反省,反省自己每天需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的方式。

对于孩子们写上来的这些文章,苏明进老师会花上时间进行认真的批改,从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他每天还要从中选出几篇有教育意义的短文,要求作者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给作者以正向的激励。我个人以为,这样做至少有几个好处:一是师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二是在无形中教育孩子要说真话,当作者在公众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时,虚假的话语是没有市场的;三是让大家分享写作的要求和技巧,反思自己的短文,提高写作水平;四是藉此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苏老师班级的一个学生小璇,非常愿意通过联络薄和苏老师分享自己的心情,可以一个晚上就写满五、六大张纸来,一个学期就积累了厚厚几本联络簿。家长让她把用完了的联络薄丢掉,她坚决不同意,像宝贝似的留着。透过同学们的联络薄,苏明进老师深有感触的说:“原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有这么多不同的样貌;原来我们彼此的心,可以这么贴近,可以这么富有同理心。”

二、深层次的沟通

苏明进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称之为“流氓大哥”的六年级学生,成了教师头痛的对象。每天在都会在校内或者校外滋生事端,搞得大家不得安宁,更为麻烦的是,还有两个学生跟着他四处惹事。苏老师决定和这个“流氓大哥”谈谈,顺带也帮助一下六年级的教师。有一天放学后,苏老师将他拉到了自己的教室里,该同学自然是用非常抵触的情绪、流里流气的姿态和敌对的眼神来看待苏明进。谈了十多分钟之后,苏老师发现他的表情变了,眼神也开始严肃起来,后来他们有了一场对话:

“老师,其实,我何尝不想变好……”

我十分诧异他突然冒出的这句话,连忙追问他“为什么”。

孩子说:“我的内心深处也想要变好啊,但是我回到家里和回到班上,就没有办法……”

原来,这个孩子的家境也是挺复杂的,爸爸也是混帮派的,而他回到班上,班上的同学认定他是“大哥”的形象,也希望他能表现出大哥的威严来。

通过和这个同学的沟通,苏明进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被认为是再坏的孩子,内心深处也渴望有变好的一天。他的种种表现,其实是在发出求救信号,掩饰他内心那份没人能懂的失落感。”

和孩子之间开展深层次的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求教师首先不要对学生抱有偏见。当你对孩子有了偏见的时候,你就会从自己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这种偏见,从而很容易被学生捕获到这些信息,这样沟通的大门就被自己紧紧地给关闭了。其次不要轻易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判断。在没有完全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在因素基础上的判断,往往是有偏差的,这种偏差会导致学生内心的不服和反抗,有了这样情绪,也很难进入深层次的沟通。第三要怀着诚恳和坦诚的心态来进行沟通。只有教师自己没有架子,学生才会放下心理的包袱。只有看到孩子眼中的诚恳和柔软时,才能确定沟通是有效果的。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的反抗和不满,大都来自学生不喜欢某种形象的教师。

三、孩子的放大镜

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他自身的一些特质,有些是好的,需要鼓励和保持;有些是不好的,需要加以引导和改变,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苏明进老师认为,“教师就像是孩子的放大镜,帮他们把事物聚焦、放大,于是他们原先不感兴趣的,或是看似毫无意义的东西,就会深刻而有意义起来。”

孩子们中午在学校里吃午饭,遇到水果是小番茄的时候,经常会剩下来很多吃不掉。怎样让孩子们将这些番茄吃完而又不是强迫式呢?苏老师想了办法,让一个孩子将这些剩下来的小番茄洗净放在盘子里,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小组学习比赛,优胜者可以奖励吃小番茄,而且还有数量上的限制。原本不愿爱吃番茄的孩子们一遇到竞赛就来了神,一个个飞快地进行着数学运算,以便为小组和自己多挣几个小番茄回来吃。一节课的学习,因为有了小番茄这一奖品而趣味盎然、情节紧张,中饭剩下的小番茄没等到第一节下课就消灭殆尽了。

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苏老师也想了很多的办法。上课的时候,他会神秘兮兮地对大家说,我家里有几本超好看的书籍,有谁愿意看呢?看到大家拼命地举手,他才送出去两本,让大部分没有拿到书的学生很是落寞;读了书之后,要让读者在班级里给大家介绍书中的内容和情节,让其他同学感受书籍带来的美妙体验;看到孩子们还在看卡通、漫画之类的书籍,在表扬他们读书习惯的同时,引导他们可以读一些文字类的书籍,告诉他们文字比绘画更能传神地描述故事……

有些孩子虽然喜欢呆在教室里上课,但就是不喜欢写作业。苏老师采取的是紧迫盯人的办法,发现一个就立刻“抓”到自己的身边,要求他立刻补写完,没有任何可以妥协的余地。孩子们看到老师是认真的,而且没有任何浑水摸鱼的机会,自然而然地就会放弃耍小聪明,乖乖地把自己的本分做好。

通过教师将生活和学习之中的一件件细微的小事抽离、放大,孩子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世界最美好的事物,也能感受到那细微处最有价值的部分。

四、体验大人工作

让每个孩子都能和自己的父母工作一整天,去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和繁忙,是苏明进给孩子们布置的一项作业。这项作业是有难度的,有的家长并不乐意孩子跟在自己身边,他们喜欢看到孩子趴在课桌上写作业;有些家长的工作难度比较大,担心孩子去了可能只会添乱……不过,作业布置下去之后,苏老师从联络薄等渠道看到了这一作业的正面力量。有的孩子凌晨四点就起床和母亲一起去领报、送报;有的孩子帮着父母一道修车,搞的两手沾满了油污;有的孩子陪着妈妈在夜市里卖豆乳鸡,要到深夜才能回到家中;有的孩子到市场里帮着妈妈看店、进货,发现妈妈每天都要将很多箱子拉进拉出,非常辛苦,还担心她是否会累出病来。

每个孩子都写到:“我现在知道爸妈赚钱的辛苦了。”这可能正是这一作业最为重要的价值。理解和沟通不是单向的,家长和教师需要理解孩子,孩子也需要理解家长和教师的工作,而实现这种理解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亲身的体验。当孩子懂得父母维持家计的辛劳时,孩子们就会变得更感恩,也更会明白父母的心意。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端正态度,正确的态度从哪里来?从切身的生活体验中来。孩子们在认真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不仅会有深刻的感悟,也能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生命本身。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课题,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因为“爱”而阻断了孩子这一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更不能因为麻烦,而放弃这样的教育契机。

 

《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  苏明进/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