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事例引起的思考
(2010-08-11 12:03:06)
标签:
学生联欢尊重聆听自我教育 |
分类: 我的心情 |
前些天参加了中日学生的一个联欢活动,在活动中有两个细节,让我难以释怀。
细节一:表演者的上场和退场
两个国家的孩子们轮流表演节目。日本的孩子们在上台之后,都会向观众施礼,礼毕之后才开始演出。表演结束之后,也要施礼答谢,然后再离开舞台。
我们的孩子表演之前和表演之后,大都没有施礼这一环节,上去之后站稳了就开始表演,表演完了就走,非常“干脆利落”。
细节二:表演的过程
在表演的过程中,日本的孩子们非常安静地坐在那里,聆听和观看表演者的演出。当表演者完成一段节目之后,会非常热烈的予以掌声。
我们的孩子们始终交头接耳地说着话,大多数人不太关心台上的表演者在做什么。遇到哪些音量不是很高的器乐表演时,台下孩子们嘈杂的声音完全盖过了台上的演出声音。表演者完成一段节目之后,也没有主动给予的掌声,听到别人鼓掌,才会附和一些稀稀拉拉的掌声。负责组织的老师忙得满头大汗,前面跑后面说,让孩子们声音小一点,但效果不好。我自己坐在那里,也害臊的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前一段时间日本放宽中国游客进入的门槛,引起了日本一些国民的反对声。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因为中国游客没钱,据说一些日本的店铺看到中国游客来买商品,老板宁愿将店门关闭专程接待,因为中国游客可以一掷千金,一个团队的消费量抵得过他们好多天的营业额。拒绝我们的主要原因是对我们这些游客的自身素质不满意。
话扯远了,就上述的两个事例,可以看出我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志趣就是要和他人、和自然和世界展开互动。将自己装在套子里封闭起来的人是不存在的。互动的前提是什么?是对他人、对自然、对世界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所谓尊重,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在乎你身边每一个人的行为,使他觉得自己在大家的心中有重要的地位。尊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二是没有聆听的习惯。学会聆听,其实就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之一。人活在世上,听和说是两件很重要的事情。听,是接收信息的方式。通过接受来自自然的、他人的以及自己内心的信息,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说是输出信息的方式,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听和说两件事上,“听”比“说”更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听到有关的信息,我们的“说”就是无的放矢。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是长还是短,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首先,你要做到全神贯注,暂时把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去体会表演者的感受;其次,要注重反馈,看着对方去听;第三,要努力聆听对方内心想表达的声音。
三是以自我为中心。上述的两个事例,是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孩子的心中根本就没有他人,当然也就不会去向他人施礼;他们参加演出,只是为了展现自己,并没有想和别人交流什么,所以也不需要在演出之后感谢他人的聆听;他们来参加活动,并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心情,以及对环境的维护,所以可以在他人演出的时候傍若无人地说话、聊天,交头接耳。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一个不受人尊重的人,也不会有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