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情趣课堂的几点思考·读《课堂密码》
(2010-07-19 07:51:12)
标签:
三大课堂教育三层面成绩三要素持续的兴趣素质与应试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周彬《课堂密码》一书有感(之二)
打造“三大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有效课堂),是我区教育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读周彬的《课堂密码》,其中有关情趣课堂的话题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学校教育的三个层面
周斌在书中提到,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授受,我们称之为传授;二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之为教学;三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的关注点在哪里?这取决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现在普遍的状况是:很多学校对教师没有评价,一个阶段的课程教学结束之后,基本上不会和教师坐下来,对教师实施课程的情况给出评估。如果说有评价的话,那就是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了,成绩好的班级,教师的水平就高。
当学校考核教师的标准只是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时,教师就会明白,自己在提高学生学科考试成绩的过程中,是否落实教育功能与展开教学活动,其实并不重要。于是,教师就会采取很多违反教育规律的办法,比如说加班加点、布置超量的作业……来对付学校的评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工作越勤奋,越对学生的学科成绩负责任,在课堂教学中越是强调学科知识与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学生就越能感受到教师的功利与肤浅,也就越不愿意主动地接受教师意欲直接塞给他们的学科知识。
从传授→教学→教育,让教育回归到它本来的面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人不可能让学科知识独立于生活知识之外,也不可能让学习生活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要学生记住并理解知识,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让学生只学习这些知识,而是拓展与它们相关的领域,为学生理解与接受它们提供更多的启示物。
对学科教师来说,如果学生要掌握学科知识,就必须创设教育的情境,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知识之中,并通过生活知识来消化与吸收学科知识,最终以生活知识为线索来提取学科知识。只有真实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影响成绩的三大要素
中考期间,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考点有一个考生因为在运动中不慎骨折,没有办法走路。该考生的考场设在五楼,每次开考前,考点的一位教师都会费力地将这位考生背上去,考完试之后再背下来,非常的吃力。老师的行为收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称赞。
我听了之后感到很奇怪,这个考生并不是在开考之前突然骨折,他行走不便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如果考点在排考场的时候,了解考生的一些情况,稍微变换一下思路,将五楼的考场调整到一楼,会给考生和老师带来多大的便利啊。我们经常习惯于付出,但很少思考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是否还有更容易改变的途径。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智商,二是学习方法,三是学科兴趣。
在这三个要素中,最难改变的是智商,甚至可以说它是完全不可改变的要素。
学习方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所谓的“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都与方法有关。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甚至将自己的、他人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来,推荐给学生。但问题是:学习方法是否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迁移?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综合性,其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一定是学生自己走向成功的捷径。学生必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走上成功之路。
三个要素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对学科感兴趣,是学科教师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很可惜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不是非常重视,对学科兴趣与提高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学生是否喜欢某一学科,大体上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是从学生的已有起点开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胃口;二是学生喜欢教师的教学风格;三是学生被教师的生活态度所吸引。这些因素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方面都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兴趣的持续巩固
很多人建立自己的博客,源于一时的兴趣和冲动。偶尔发现了博客这个天地,看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人或者喜欢的文章,很是激动。很快,属于自己的一片博客天空就建立起来了。但建立博客的人,有多少人能够长期坚持,隔三差五地有自己的心得和见地与大家共享呢?很多人,兴奋的劲头一过,就任由博客荒芜,不再打理了。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能够从博客中获得持续的成就感。我自己在写博之初,就是凭着兴趣、一股热情去做的,等那份热情过了之后,每天写博的压力曾一度让自己感到非常的疲惫,好几次想干脆放弃了。但就在这个期间,慢慢感受到了写博带给自己精神层面的一种变化,这让自己非常欣喜,获得了持续下去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让教师设计一些情境,吸引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每个教师手里都有一些绝活,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兴奋起来。但要巩固学生的兴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兴趣的引发可以是外界的因素,兴趣的巩固一定是学生的内因在起作用,即内在的学习动机。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教师与教材当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的直接因素,这种认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学科教学只是学生习得学科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真正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是学生自己对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和活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的。
不管做什么事情,真正能够巩固兴趣的,一定是这件事情能够为你带来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具有可持续性的成就感才会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我们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应试文化和应试传统的国家。一直到今天,这种文化和传统依然根深蒂固。作为一项选拔制度,科举制在发明被采用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选拔人才的标准从“任人唯亲”转变成了“任人唯贤”,是有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的。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有抄袭我们科举制的嫌疑,说明即使在今天,应试制度还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
有了应试制度,不一定能形成应试教育。当我们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时,学生不但赢得了好成绩,还体验到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这就是素质教育;当我们着力于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通过训练和操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时,学生有可能赢得好成绩,但肯定感受不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并因此而讨厌与远离学习活动,这就是应试教育。
真正的决定着不是应试体制,而是掌控并参与学校教育过程的人。
《课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