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关性与有效教学

(2010-06-22 13:05:19)
标签:

相关性

有效教学

学习与生活

内心世界

同伴智慧

学科关联

和谐体系

教育

分类: 教育漫谈

新课程改革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大家挂在嘴上的一个话题。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努力,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学习的兴趣却与日剧减。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随着教师的努力而提升。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今天想从“相关性”这一角度做一些探讨。

先来看两个现象:

现象一:一次考试结束之后,物理老师对他的搭档语文老师说:我实在是太佩服这个学生了,他怎么连这样浅显的一句话都不理解,真不知道它在您的语文课上是如何学的!

现象二:在一些教师的眼里,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关心……等工作,都是班主任的事情。最近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中,规定“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算”,更加强化了一些教师这方面的意识,教师只对自己学科知识负责,不太关心学科之外的事情。

对于现象一,物理教师在向语文教师抱怨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科教师都是责任人。国外一些大型的教育质量检测项目,都将阅读作为一个基本的测量项目,除了因为阅读是一个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之外,引导世界各地所有学科的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或许也是意图之一吧。

对于现象二,反映出当前课堂教学中智育与德育隔离、知识与情感殊途的现实。当我们将人类的思想和活动划分成一个个彻底专业化的领域,每个人都只负责判断和处理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范围内的事务时,他就不可能从整体上理解教育、理解社会,当然也就没有资格对人民的利益进行评说。

相关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特别需要教师引起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第一,促进儿童生活世界与学科教学的关联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再从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他的阅历也是在不断地丰富的。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内容,都能够与孩子的生活阅历建立起非常紧密的联系。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世界与学校里的教学活动存在着内在一致性的时候,他就会满怀期待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第二,促进课堂教学与儿童内心世界的关联

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是如何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的?明确这一问题非常重要。课堂不是给教师提供的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而是要求教师做一个“助产婆”,采用类似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揭示学生的真实想法,从中找到学习中的症结,加以克服和突破。

第三,促进学习活动中同学之间的互动

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国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将这一“从教到学”的动态变化过程,进一步划分为五个阶段(可以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年级阶段划分;也可以是一门学科教学过程的划分;或者是某一单元、某节课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小学13年级);

第二阶段: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小学36年级。75%依靠教师,25%左右靠自己学);

第三阶段:相对独立阶段(初中阶段。50%依靠教师,50%左右靠自己学);

第四阶段:基本独立阶段(高中阶段。25%依靠教师,75%左右靠自己学);

第五阶段:完全独立阶段(高中毕业之后)。

在每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总有部分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一看就懂的,另外一部分是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就可以明白的,剩下的一部分需要教师亲自讲授学生才会明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互动时间,为他们的思考建立关联,通过讨论获得启发,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将共性的问题提交教师来分析,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

所有的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比如说,高中化学和物理,有很多地方讲述的都是一件事情,但我们的学生学完了两门学科之后,仍然不能构建两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物,这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位观察,以及分析和综合等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第五,建立德智体美和谐统一的教学体系

人的智力不但存在于大脑,也体现在双手上;不但体现在学科教学中,也体现在艺术感受中;不但体现在脑力活动中,也体现在体力活动的。教育和教学永远不要忽视要使学生脑力与体力有机统一的任务,永远不要忽视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和谐统一的任务,要努力促使学生学习上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