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可以这样办·读《没有围墙的学校》

标签:
全人学校体制外探索规则与教育谘商与自我冒险与安全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李崇建、甘耀明《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书有感
读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李雅卿《种籽学苑教育手记》,深深被巴学园、种籽学苑那种独特的教育模式所吸引。同时一直在想,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能否继续做这样的教育改革试验,在体制之外走出一条新教育的道路来?李崇建、甘耀明所介绍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给我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
在台湾的卓兰山上,有这样一所专为11到18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这所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建筑在海拔550米的山坡上。校舍沿着一条穿越树林、高低蜿蜒的小径分布,餐厅和教室规划于校园两端,500米长的小径两旁,长着一片幽深的柳杉林以及疏朗的孟宗竹林,竹林中有小溪流过。四季的景致、还有竹鸡、松鼠、野兔等,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抱自然,聆听自然传递过来的各种讯息。这所学校叫全人学校。
这是一所体制外的学校,不受规定课程的限制,异于主流的教育理念,却又非常特殊的课程。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情趣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再次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与小孩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
一、规则与教育
李崇建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询写字,错误连篇。有一天,崇建在他的作业上画出了30个错别字,规定阿询每个字罚写一行。阿询告诉崇建他写不完,崇建说这是功课,必须挖成。阿询再次重申,崇建依然坚持。
阿询无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书写。过了一会说:“我下周不来上课了,我要去户外教学。”崇建问:“不对吧,户外教学还要一个月。”阿询赌气地说:“我不管了!就是不来了!”然后哭了起来,泪水弄湿了作业本。
崇建问他为什么哭,阿询说:“告诉你有用吗?”“你不说怎么知道没有用?”“我刚刚说了,我写不完,你根本不听!”
这句话突然像一支箭,射中了崇建的内心。崇建想起了小时候,师长或者父母交代的任务经常超出自己的负荷,当自己有困难而又求助无门的时候,很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困难,帮助自己一起想办法,但总得到冷漠的回应,是自己长久陷于孤单、懊恼悔恨的境地。如今自己做了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仍然用当年师长的那套功夫对待今天的学生,走入了教育最长走的那条路。
作为一个大人或者教师,如果很强硬地坚持某些规则,并未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不知道小孩真正的困难,通常会发生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冲突。孩子为了争取自我的自由与尊严,奋力反抗。说不定这类孩子也因此被定义为“叛逆孩子”。二是阳奉阴违。表面上孩子会按照规矩来,私下里却另搞一套。三是循规蹈矩。这是家长和教师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孩子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也在这其中给抹杀了。
教育是什么?传授知识不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情,很多知识只要翻一翻书就可以得到,或者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得到。孩子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这样看待世界的缘由是什么?帮助学生学会自主看待世界,远比我们告诉他世界是什么样的要重要的多。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明白:教育有很多条道路,你不能逼着孩子们都走相同的道路;办教育,教师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人,也把受教育的孩子当成一个人,卸下教师的角色与成见,然后大家才能相互平等、自由地“学习”;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并从中取得成就,远比教师的威逼利诱要有效的多……
二、谘商与自我
心理辅导,是全人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从创建开始,就有了具体规划,平均每5个学生便有一位谘商(心理咨询)老师。学校几乎半数以上的教师每年坚持自费进修,参加动辄数万元的谘商训练。当学生困惑,或者心情沮丧、愉悦时,随手都能找到信任的导师谈话,导师会尊重学生,尽量不说教,聆听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想办法。谘商传统成了全人学校坚实的基础,在生活教育中占有极大的分量。
讲自己的生命故事,是学校的一门课程。在这课程上,老师讲自己,学生也将自己,大家都非常坦诚地叙述自己生命中的某段经验,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建构出自己的新蓝图。
教英文的吴老师曾给大家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学了生物之后,对血型有了了解,但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段非常痛苦的心路历程。爸爸是O型,妈妈是B型,而自己却是AB型!从父母的血型中不可能得到AB型啊。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猜疑,自己是抱来的?但户口薄上明明写着次子,不是养子啊。自己是妈妈和其他人的私生子?但爸爸妈妈都对自己很好啊。或者确实是养子,但家里人刻意隐瞒自己的身份,不想让自己知道?
这件事情让吴老师非常痛苦,但又不敢贸然地向家人询问,怕知道真相之后,自己和家人都受不住。就在这样的煎熬之中,他读完了高中,上了大学,现在成了一位教师。直到又一次陪着父亲到医院,并为父亲验血时,才知道爸爸的血型是A型,而不是O型,到了这个时候,他才相信,没错,自己是爸妈的亲儿子……
很多人都是含着泪在聆听类似这样的故事的,全人的老师们不仅愿意在一门课程中,也愿意在学校各种各样的会议上、以及师生之间谘商中,敞开自己的心扉,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这已经成为了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
好比拼图一样,说自己的某一个小故事之时,就是拾起自己内在的小拼图块。这些图块散落在我们的周围,没说一个故事,就像拾起一块图块,仔细地端详它,它就会起一些微妙的变化;每拾起一块,也会连带地发现其他的图块,拼凑出更大的图像,从而发现这其中的生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成为自己生命的诠释者和创造者,自然而然地,会再度影响我们,对于自己生命该如何走下去,又不一样的态度。
从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全人的谘商辅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是去分析、去说服别人,而是和自己沟通,和这个世界沟通,让每个人学会如何和自己打交道,知悉如何认识和探索自己。“你如何看到世界,世界就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你如何看到孩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你如何看待自己,自己就是什么样子。”
充满好奇的世界始终是值得奔驰的旅程。如何让自己在这其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呢?学着欣赏自己吧。
三、冒险与安全
全人学校,每年坚持将登山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尽管学校就在山上,但550米的海拔显然不能让师生们满足,每次登山都会选择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为了登山,每年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体能的训练和危机事件的演练,更要开展各类谘商,让那些心中怀有恐惧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提升战胜自我的勇气。
全校学生参与的登山活动,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冒险”了。在体制内的学校都在为“安全”问题而苦恼,连很多体育活动都不敢开设的情况下,全人学校的这种坚持,确实显得非常另类。
这种冒险,难道不担心有风险吗?
在现代社会,冒险成了浪漫的代名词。看Discovery或者探索频道,即使在全世界最荒蛮与深海之地,也可以边喝可乐,边用眼睛冒险。看他人冒险,会油然而生对生命的礼赞,但大部分人对于自身有关的冒险,却担心风险问题。
但是,人生处处有危险。犯不着冒险,危险就已经存在,而且还真的很危险。想一想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就可以理解这一点。危险既然躲不开,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让学生坚持参加登山活动,围绕着登山活动展开的一系列辅导和训练,都是实战性的危机处理能力的培养。
很多时候,危险的概念来自“甜蜜的负荷”,也就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过度的担心。家长和教师必须清楚的一点是:尽管有很多的担心,但一定不能选择逃避。孩子在生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要相信他们定能够克服挫折,进而培养能力。如果家长和教师担心过度,给他们限制了很多,孩子们就有可能被挫折困住,被大人的经验所束缚局限,孩子的成长就会大打折扣。
这种冒险,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呢?
人在登山时,很会以体能对抗环境。如果只是拼命地爬,容易错失很多美好的东西。只有在轻松自如的情况下,美才会被发现。登山的主要目的就是以“美”为主,让孩子亲临大自然,培养大器的视野。当然,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不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
学校将冒险发展成“漂流美学”,要孩子凝视徒步攀登的过程中,自我与外在的碰触,仿佛一根浮木在河流或海上的路程,松散的、缓慢的、多停顿的,但以认真的心灵聆听外在的变化,进而搜索自己内心中广阔的世界。所以,漂流的目的不是远方,反而是内在的安顿与深刻。
如果你看到有孩子背着大背包、从台北走到台中、走在台东的海岸线、单车环岛,那可能就是全人的学生,他们经常尝试这样的旅行。因为登山,他们变得独立,更有毅力,更懂得欣赏漂流的美,更懂得独处,更了解旅行的安全。
冒险的回收效益很快,创造出孩子的成就感,更有勇气面对自己,摸索内在。即使有挫折,也终会显现它的正向力量,像每一颗风中的大树都有自己的伤疤。
当孩子有了勇气和自信的时候,他不就处在安全之中了吗?
《没有围墙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