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的思维传统·读《课程实验》

标签:
社会变革教育改革课程教学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埃利奥特《课程实验:迎接社会变革之挑战》一书有感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之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草根文化的迅速崛起……方方面面的社会变革,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形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社会变革不再是一种在社会稳定期所点缀的插入式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这种变革不论从重要性还是社会性控制来说都是难以预测的。
社会的急剧变革,使得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它要求教育必须要变革,以便使所有学生能以某种方式来欣赏我们的文化资源,以迎接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课程实验:迎接社会变革之挑战》一书,就是埃利奥特先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体验,对英国20世纪后半期教育改革所做的反思和评价。
一、教育变革的路径
教育变革的核心是课程与教学的变革。
英国的课程变革先后经历了两种模式:一是将课程变革看作是教育范畴之内的社会实验,教师作为研究者,在课程变革中扮演主要角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另一种是将课程变革视为一种社会工程,由国家来进行掌控,主要通过预设操作性的学校教育目的并且让教师负责实施而得以体现。
在上世纪中叶,英国的课程变革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到了二十世纪的后期,国家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清晰,在对以前的教育改革的成果和问题进行评估之后,采取了由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的教育改革模式,国家来制定课程标准和教育目标,教师负责对这些课程的具体实施。
国家掌控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有其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说:课程的开发和设置都是少数人的事情,一线的教师很少参与,这导致了课程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相脱节的矛盾。任何课堂创新的尝试都首先要考虑教师的水平,以及教师如何理解他们的教学、他们的学生以及他们正试图努力达到的目的。
课程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课程的内容,而在于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如何呈现和处理这种内容。传递知识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信息,而是要把思想、规则、步骤作为一个整体,有系统地教给学生。这些东西能够促进学生对人类经验进行创造性和富有想象力的思考。
再比如说,课程专家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是,以一种有意义的形式重现知识,即“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的手段,而且要借助它来提高教师教学的思维的表达。”但在国家推进的教育改革中,政府对教师教学的态度是:教师应该履行国家课程标准,要讲授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并且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基本的底线要求。
高度国家掌控的教育改革还会带来一个问题,容易引发学生实施各种大规模的极端行为。埃利奥特认为,现在很多学校出现的学生极端行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对课程的掌控,这种国家课程常常忽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必将面临的价值议题,导致年轻人与其自然权利相疏离。
英国的课程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建国60年,我们一直培养不出国家拔尖人才,是否也与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均是国家课程有关?在最近一次的课程改革中,我国呈现出课程掌控权利下放的特点,除了国家课程以外,鼓励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实施,这是一个进步。真理常常不在两极之间,自下向上的课程改革,常常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自上向下的改革,全都由政府掌控,教师失去了变革的动力。有效的课程改革应该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某种平衡点。
二、学生为什么来学校?
黄武雄认为,学校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的互动,这个观点在《课程实验》这本书中再次得到了印证。
许多学生其实对教育是很不满意的。学生不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学习组织和实施正规学习的途径——其目标、目的和规则已经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和家用电脑普及的时代,学校的外部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已经无法再通过书本查阅和教师记忆存储而全面获知。
对当前学校教学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水平低下,缺乏与校外世界相关事物的联系,同时缺乏对其学习、生活的规划和执行的控制,甚至缺乏实践其所学事物的机会。低水平的参与度是与常规化、制度化的任务相联系的,学生在这些任务上很少采取积极主动的控制。
尽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满,但学生还是愿意到学校里来,愿意遵守那些枯燥无味的学习要求。这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校是一个无威胁的环境;第二,在学校这一环境里他们能通过同伴交往探索到自我发现和发展的空间;第三,赢的别人赞同或者避免惩罚;第四,通过考试获得工作。
1986年,布鲁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许多年前我提出的儿童学习的模式更多的是传统的,即孩子只要自己掌握知识就够了。后来我逐步意识到大多数学习是一个团体活动,是一种文化的共享。它不仅是指学生应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他必须将这种见解与他人分享,共同形成一个文化体。这使我明白,不但发现和创造很重要,协商和共享也同样重要。总之,共同的文化创造,作为学校的一个目标,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正在促进每个人成为成人社会的一员。
埃利奥特所说的学生对教育的不满,在我们的国家也是普遍的存在着的。不满的根源即在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师的教学,是与学生的当前生活经验相脱节的,导致诸多学生难以为自己展望未来并在需要做出决定时无话可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做到促使学生在构建其自己的未来时扮演积极的角色,而是在为他们分配和分派未来。
教育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一个不断复杂的、结构更少的、更加开放和动态的社会中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面向未来的、积极的愿景。教师的责任就是建立课程和教学条件,使学生能够生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学习结果。课程得不到根本性变革,学校就不会有任何发展。
三、未来的学校
当前教育的普遍文化仍只能适应相对静止的社会,因为必要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都是预先设定好的,且被保持在课程测验和得到认定的教科书中。教师对学生需要习得的知识是以一种高度简约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即把教学内容分割为独立的知识要素,这就导致了知识与人们改造环境的目的、价值判断之间的分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水平有了新的要求:获取信息的技巧、团队合作的精神、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游刃有余的素质,等等。而要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学习的组织形式就有必要从“教室”转移到学生的校外生活经历,打开“窗户”,朝外张望并寻求联系。
未来的学校可能是一个界限高度模糊的灵活组织。在不久的将来,学校不得不重建在社会中的角色,成为一个以电子为基础的学习系统和网络的开放、灵活的中心,让学习者在其中完成任务。也就是说,现在称为学校的地方将来可能成为设计、开发、协调和评价社区范围内的学习支持网络的中心,或成为网络成员见面的地方和孩子为了实现某个目的的聚集点。
将当下教育的普遍文化转向未来学校所需要的学习文化,谁能承担此项重任?唯有教师!教育变革源于教师的反思性和发散性意识,因为他们一起探讨课程和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是教师本身而不是组织系统,改变了形成他们的实践的结构。
当教师具有面向未来的宏观视野,又能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积极的实验者时,我们对未来教育的发展,就充满希望了。
《课程实验:迎接社会变革之挑战》 [英]约翰·埃利奥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