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的作用是什么?·读《学校在窗外》

(2010-03-07 08:32:27)
标签:

学校在窗外

黄武雄

原始趣向

学校作用

扩展经验

抽象能力

留白

教育

分类: 读书评论

——读黄武雄《学校在窗外》一书有感

学校的作用是什么?·读《学校在窗外》 

前一段时间读黄武雄的《童年与解放》一书,对他关于“原始创造特质”的提法深表赞同,非常钦佩他对教育问题入木三分的分析。每个人生下来时,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原始创造特质,有着一种生存的自然能力,这种特质正是人创造力的源泉。随着人逐渐融入社会,人的原始创造特质迅速衰退,同时又逐渐发展出掌握文明的能力,以适应这个社会。

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中,黄武雄先生将关注的焦点从人的原始特质转移到属于文明的抽象能力,通过对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抽象与想象相互矛盾吗?”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教改发生了什么事?”等一连串根本问题的追问,引发读者深入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引发读者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重新看待学校教育、看待当前社会。

一、人存于世的原始趣向

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是什么?黄武雄认为主要就是三件事:维生、互动、创造。

所有的动物依循自然的规律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都有两个基本的本能:一是取得食物维持生命;二是传宗接代延续生命。这两个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维生”。人也和动物一样,“维生”是人的原始趣向之一。

但人与动物不同,或者说人比动物聪明,已经不再通过直接向自然界觅食来“维生”。人制造了工具,找到了利用人工方法维持生命、绵延族类的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人伦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继承了前人的创造本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创造”自然也就成了人存在于世的原始趣向了。

黄武雄在书中创造了这样一个虚拟的问题情境:如果自己被流放孤岛,整个世界就剩下自己一人,那孤岛上有足够的果实玉米,兽皮石屋,供自己温饱,自己会做什么?还会深入研究自己喜欢的数学吗?在经过了深入的思考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肯定不会再做数学。创造的动力,依赖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一个创造工作者得不到同行或其他人的回馈,创造的热情便不易持续。“如果人没有互动,创造便失去动力。创造不是人孤立的旨趣。” “互动”也是人的原始趣向之一。

二、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

在人的三个原始趣向中,“维生”不需要学校教,这是人的天性,再加上家庭和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下来问题是不大的。学校能够做的,不外乎给他们多学习一点维生的技能,以便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挑选工作的余地会大些。

“创造”也是学校不能教的。就如黄武雄在《童年与解放》一书中所说,创造力与人的“原始创造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让人的原始创造特质(即自然能力)逐渐消失,而让人的文明能力逐渐增强,以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世界。以工业化大生产为背景的学校教育,注重的是批量生产,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孩子到学校,最主要的事便是学会与人“互动”、与自然“互动”,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人生下来,离开母体,发展智慧,当他开始意识到自我,意识到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被迫孤独地面对生活时,心中会因疏离而产生焦虑,想返回母亲的子宫已经不可能,融入社会成了他唯一的选择。社会犹似母体,一个人融入社会这个母体的信物是工作和关爱,工作和关爱都是人与社会的一种互动,一种联结。

学校的作用就是要设法促进孩子与他人、自然、社会,即与世界的联结。而联结的方法主要是下面这两件事:

1.打开经验世界

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学校的作用就是要为孩子打开经验的世界,让孩子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相联结,从中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由此来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但今日的学校教给孩子的,不是联结于人的内在世界的“经验知识”,而是一整套的经过标准化、抽象化的“套装知识”。所谓“套装知识”,就是把人所认识的世界的整体形态,经大幅筛选,抽掉个人的特殊经验,留下那些较被公认的基础材料,再经分门化、客观化、抽象化、系统化,甚至标准化的细密处理,编制而成的知识体系。

套装知识对于人的创造力会加以压抑。不过它却有助于学习者在短短数十年之间,窥知人类文明知识的粗略框架,尤其方便于把人训练成专业知识的操作者。

套装知识的学习就像人上了高速公路一样,途中的一个个城镇对他来说就等同于一块块路标;也像现在盛行的组团旅游,十天之内游遍希腊罗马,但旅游者只能游走于虚拟的观光街道及瞻仰象征昔日辉煌的古迹,无法贴近观察有真实生命的希腊罗马。以文学为例,学校教育只教语文,即使涉及文学,也以语文教学为主要内容。语文教材中,偶尔罗列的小说或散文皆属短篇,不易使人深度融入作者的经验及其所刻画的世界。学生对荷马、屈原、莎士比亚、曹雪芹、歌德、托尔斯泰、雨果、昆德拉等一长串的人名都耳熟能详,但有多少人深入他们内心经验的世界,去印证并延伸自己的主题经验?

如果现在回忆一下自己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内容,还有多少自己还记得?学过的知识有多少是现在还用得上的呢?如果有大量的知识既记不住又用不上,那么我们能否少学一点,腾出一些时间让孩子深入研究一些问题,让学生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进行充分的联结?

2.发展抽象能力

所谓抽象指的是把事物的部分性质抽离出来,赋予这性质以一种“概念”。概念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东西。

比如说“绿色”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片叶子有形状、大小、厚薄、气味、温度、质感、颜色……等等属性,绿色只是其中的一个属性。当你看到一片叶子的时候,你看到的肯定不是绿色,而是叶子诸多属性的综合。人看到树叶、石头上的青苔、群山环绕的潭水、翠玉戒指等不同的物体之后,能够用“绿色”来表达它们共同的属性,这就是抽象的第一步。这种抽象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上去,比如说“颜色”就比“绿色”更抽象。把颜色、形状、大小、厚薄……等再进一步抽象,又可以得到更加模糊的概念:性质。

抽象能力还不仅仅如此。除了抽象出一个个概念外,还要建立起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说物理学家发现不同颜色的光频率不同,而且还有顺序递增的关系,这样各种色光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又发现红、蓝、黄三种颜色为三原色,可以由他们调配出除白光之外的其他所有颜色,这又是一种关联。由此可以解释很多的自然现象。

人只能通过抽象才能把世界缤纷凌乱的各种现象、各种经验,加以梳理,从中洞悉世界的普遍性,而与世界真正联结。而要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就必须通过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人若不系统的学习,抽象能力便不易深入发展,而抽象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

在抽象能力的培养中,千万不要忽略了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正是小孩生下来之后所接受的最早、最有规模、最具系统的抽象训练。语言越细致,抽象概念越深化。也就是说,抽象能力不是只有在学校才能培养,学校的优势在于能够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一个人被认为“聪明”,通常是因为他能在纷杂的现象中,一眼看到那关键性的东西,这正是抽象能力的表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尚未达到他要学的数学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理解了这些,有利于我们准确了解学生,把握教育的起点。

3.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三件事就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

三、减负、教材与教学内容

最近这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减负”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负担确实日益加重,心理的负担,重复操练的负担,压的孩子们抬不起头来,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轻生的学生也时有发生。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很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有一个措施就是降低教材的难度和考试的难度,期望通过教学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要求的降低,来缓和学习负担过重的现状。因此,学科教材更刚开始使用没两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修改,搞得教师也是怨声载道,直呼跟不上教材变动的步伐。但这样的变化真能达到减负的目的吗?

很多人以为书上材料浅,东一点,西一点,内容便简单易懂。事实上材料深入,才易于掌握个中道理,看到问题症结,这时内容反而简单明白;若浅尝即止,知识无法贯通,反不明其义,只好勉强背诵条文,以应付考试。另一方面,学问只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深度,学习者才会玩出兴趣。只有玩出兴趣,学习者才会沉浸其中。只有沉浸其中,才能促进人的知性成熟。一个知性较成熟的人,便有自学的能力,也逐渐能够独立思考。

从命题与应试的角度看,命题范围只限于简易的教材内容,又要承担升学甄别的功能,学生必须锱铢必较,不敢轻易犯错,弄得紧张兮兮,稍有疏忽排名便远远落后,这是矮化年轻人智力的最佳措施。我们现在的实行的中考制度,将学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二为一,本意是想减轻考试的负担,但实际上就是造成了学生负担的进一步加重,而且淘汰了一批有潜质但略有粗心的学生,这种做法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部分知识有忘情投入与深入研究的经验,就会领悟创新与工作的意义,就会融入人类文明的艰巨创造中,也才能深刻体会知识的内涵,从而趋于成熟。我们不需要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学科都忘情投入,我们只是要他不致太早便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在计算它的出路;只是要他像儿时的情景一样,同时喜欢自然、社会与人,每一个领域总有一两道门他有相当深入的涉猎。我们只希望他想懂什么东西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去弄懂,然后可以真的弄懂,这便是知性的成熟。教师的教学,应该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学校在窗外》  黄武雄/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校生活琐记
后一篇:下雪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