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之事三则

标签:
媒体言论关怀风范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一
昨天晚上在网上搜集资料,无意中发现《中国教育报》在 1月14日第二版的头条刊登的一篇文章:“黑板上‘做’实验 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际操作 专业化教师明显不足——中学实验课尴尬之局欲解还难”。文中引用了我说过的一段话:
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也是实验教学日趋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校取消了专职的实验员,让理科教师轮流管理实验室。”在物理特级教师、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常生龙看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实验室的管理运作流于形式,“而且以往对学生实验的评价考核要求都不高”。
同时,常生龙也担心:“由于实验课往往局限在40分钟内,很多原本要求学生探究的实验都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很多原本要求学生设计方案、探究路径的实验都变成了教师告知方法和路径的简单操作。”拿生物实验来说,培养一个细菌需要一个星期,这就需要保证学生有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不能打破课内外的空间,那大量的实验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常生龙说。
1月14日《中国教育报》第二版
这篇文章的背景,源自去年11月份在嘉定召开的“上海教育圆桌论坛”。在这次论坛上,大家以“实验教学与教师创新——嘉定二中蔡文学及其创新团队引发的思考”为主题,对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呼吁学校和学科要给实验教学应有的地位。我在这次论坛交流中有一个主旨发言,谈了理科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相关的内容发布在我的博客中,并在《上海教育》杂志上发表。这次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各方对实验教学的极大关注,有150多个网站、论坛和博客转载了这篇文章。
二
因为上述这篇引起热议的文章,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否还有其他的言论被媒体传播?于是做了一次搜索。果然发现了另外一篇被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多家转载的文章——孩子阅读不需要“被喜欢”。这也是我博客中的一篇文,1月22日被《新闻晚报》刊登在“升学周刊·时评”栏目中。刊登之后,引起了中国教育新闻网、ZCOM.COM杂志门户、我学网(开复学生网)、大众网、凤凰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网、北方网、北京广播网等多家门户网站的关注,予以转载。
1月22日《新闻晚报》“升学周刊·时评”版
三
前几天遇到复兴高级中学的老前辈、物理特级教师刘海生老师。他跟我说起一件事,帮我解开了心中的一个谜。
十年前,我被选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到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上海共有5位物理教师入选,其它的四位都是参加市中青年物理骨干班的学员,在上海市的物理界已经崭露头角,只有我是刚从外地进入上海不久的新兵。怎么会选上我呢?我自己一直有疑惑,可是没有人告诉过我,我也没有多问,只有自己努力,用实际行动感谢各方的厚爱。
刘海生老师告诉我,当时遴选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时候,我们学校将我上的《简谐振动》这节课的录像带送了上去,刘老师等评委分别看了录像。这节课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及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很有特色,所以将我排在了很靠前的位置。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很荣幸地成为培训班中的一员。
每一个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默默地关注着你,在你成长的关键阶段帮你一把。这些帮助都是无私的,很多时候自己一点都不知道。也许事情过去了很久,你也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也许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你窥得了其中的一斑。对自己来说,最要紧的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每一个都不是孤立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我们的每一点滴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学着用这样的方式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