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写了一篇博文,对《扬子晚报》和《全国优秀作文选》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的评选结果提出了一些质疑。在公布的评选结果中,余秋雨、肖复兴、赵丽宏、秦文君、黄蓓佳、梁晓声、史铁生、铁凝、曹文轩和韩寒十位作家当选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
最近,在各类媒体中又看到了这样一个报道:云南省某州市一所高校近日对校内图书馆2009年外借热门图书进行统计并公布。其结果令人忧心:在前100名外借热门图书排行榜上,竟无一名著上榜。除饶雪漫、郭敬明等相对知名的青年作家外,其他上榜书籍均出自不知名的网络作家或写手。
位居该校图书借阅次数排行榜前十位的图书分别是:《挽云歌》、《悲伤逆流成河》、《我de爱情卡酷伊》、《恶魔俏精灵》、《来不及说我爱你》、《清烟缈.1》、《良辰讵可待》、《孝嘉皇后》、《叶·飘零II》、《绮梦千年》。
《挽云歌》是网络作家楚晴的作品,获得第三届新浪原创大赛总状元。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是我最熟悉的作品,因为孩子买了一本,不过我自己没有读过。剩下的8部作品,我基本上没有听说过。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好,是否会因为他从中学到大学,发生一次质的变化?在中学非常喜爱余秋雨、肖复兴、赵丽宏、秦文君等当代作家,而一旦上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生颠覆性的转变,全都转向喜欢网络写手的作品?我想这是不可能的。来自图书馆的借阅,应该说是非常客观的,这反过来印证了我对“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评选结果的质疑。
最近一些年来,教育部分别向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公布了指定的必读图书。比如高教司公布的“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种”,就包括诸多中外名著,如《红楼梦》、《骆驼祥子》、《红与黑》等。不过,记者的随机采访发现,不少受访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很少或较少借阅此类名著,许多书是直到毕业时也只是听说过名字和作者。
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尚且如此,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给与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阅读现状更加不堪。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名著代表一种主流文化,博览群书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有很多好处,读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兴趣。但是如何保证中小学生的阅读时间,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兴趣,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从引导阅读的意义上说,易中天、于丹等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就较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当大家对此感兴趣的时候,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主流文化的价值才有可能得到体现。
为了制造新闻的各种虚假的“评选”活动,不仅不能改变当前的阅读现状,还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误导。这样的事情,不做也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