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希望的种籽·读《种籽学苑教育手记》

标签:
种籽学苑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界限尊重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李雅卿《种籽学苑教育手记》一书有感
读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时,曾被巴学园那独特的教学所吸引:每天到校后老师布置完一天的学习计划,下面的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你可以先开始学习语言,也可以先开始学习物理,还可以现开始学习音乐,一切根据孩子个人当天的感受来定。教室里的座位也不是固定的,你喜欢坐在什么地方,就坐在什么地方。我常想,这样的学校,如果能够在今天存在,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读了李雅卿《种籽学苑教育手记》一书后,让我一阵惊喜,类似巴学园的学校,在今天的台湾,不仅存在着,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呢!
“种籽学苑”是由台湾一群小学适龄儿童的父母创办的学校。这是一群有思想的家长,在孩子走进体制内的学校读书之后,他们敏锐地观察到了孩子身上发生着的一些变化:脸上天真单纯的笑容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暴躁,个性越来越安静……面对孩子们在成长的出现的问题,他们积极地寻找各种渠道来帮助孩子们,在各种方法都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他们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自己创建一个理想的学校,让孩子们可以在其中适性学习。1994年的2月,这所教育改革学校成立了,并最终将校址确定在台北县乌来乡的娃娃谷。因为这里有山谷、有河流,可以在河里钓鱼捕虾,可以到山谷寻幽探险,可以捕捉大自然的各种讯息,可以制作模型和标本凝固历史和记忆,更可以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地舒展自己的身心,健康的成长。
“种籽学苑”是一所很小的学校,60个学生的上限,保持着1:7的师生比。不分年级,各班导师由学生自由选择,各科分班则是照学生程度和学习气质而定。在这点上,它和小林创建的“巴学园”有异曲同工之处。巴学园的规模也很小,孩子如何学习也由学生自己来确定。我想,这种类型的学校,肯定是不适合做大的。大规模的学校本身就是工业大生产的一种产物,学校运营的理念之一就是“批量生产”,这样的学校,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也是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的。
一、学校课程
种籽学苑的孩子与体制内学校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作主”。不但学苑的生活规范、环境保护,都由成员讨论,连班级导师、自己的功课表,也都有孩子自己决定。
学苑开设的课程很多,但除了语文和数学是必修课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是选修。选修的课程包括自然、理化、体育、篮球、美术、音乐、戏剧、生命科学、数学思辨、工艺、烹饪、农艺、美语、史地、野外求生、木工、泰雅文化……等等。这些课,孩子们可以任意选修,修多修少都可以,通通不修也可以。另外,学校还有各种社团活动。
为什么将语文和数学作为必修呢?学苑的老师们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大家认为这两科是孩子进入文明世界、从事抽象思考的入门钥匙,尤其他们需要一定程度的操作练习,如果没有滴水磨石的功夫,很难建立他们对学科学习的信心。当然,老师们就这两门课的“特殊地位”,专门向孩子们进行了坦诚的说明,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它。
绝大多数是选修的课程,使得家长出现了两种担心:其一是担心偏科的现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希望孩子们在小学就出现偏科。但实验的结果表明,没有哪位教师没有学生,也没有哪位教师有太多的学生,“什么样的秤,自有什么样的锤”。因为自己选课上,“被迫上课”的说法没有了,如果有人不好好上课,学生就会要求教师将其“驱逐出境”,因为他妨碍了别人好好上课的权利。
其二是担心错过了学习的机会。面对丰富多彩的课程,家长很担心孩子错过了某些课程的学习,认为这样会非常可惜。学苑的老师们认为,这种担心常常是阻碍孩子自发性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给学生发布学苑课程规划书,让学生据此来选择的时候,苑长特别在规划书的前言中提醒家长:“请协助孩子了解各科内容,但是千万不要试图说服孩子决定选些什么。每个人的性情、喜好、风格、能力都不尽相同,而且无法勉强……只有愿意进教室的学生,才真正学得到东西。”
这使我想到前面几天在美国参加玫瑰花车游行的一个感受。每天早晨,宾馆里提供给我们的早餐品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团里的所有成员吃到第三天的时候已经是索然无味了,但为了身体的需要,每天还要坚持吃一点。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吃得好一些,我们就和负责后勤保障的负责人商量,中午或者晚上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吃自助餐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食品,吃的可口一点。课程其实也是一样啊,体制内的学校,提供给孩子的是一份标准套餐,孩子没得好选,而“种籽学苑”允许学生点菜,也不强迫他们非吃不可,两种课程的差异,对孩子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学校管理
生活会议负责事务的讨论和决定,每个星期五开会。不论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可以议案,在充分的说明、讨论之后,付诸表决。在场的每个人,都有一票,而且票票等值。
法庭负责纪律的维持,每天中午开庭。不论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可以提出诉状。诉状上要写明原告是谁,被告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证据或者证人。大家在生活会议上选出法官,既有教师也有学生,每天有三位轮值法官开合议庭,按照正式的法庭完成全部程序,最后做出判决。判决的结果有的是帮对方扫地,有的是赔偿损失,有的是帮行政跑腿,有的是第二天留在家中“闭门思过”……不论是生活会议还是法庭,气氛都是温暖的、支持的、友爱的、充满笑声的。
因为“种籽学苑”是采取选课制的,所以孩子们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课外时间。学苑非常注重开放学习区的建设,最大的房子给了图书馆,另外还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农场、工场、美劳教室等自主学习区域。这些区域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当然也要承担维护的责任。
在美劳教室中,出现了一个现象:里面的东西很多,但空间很小,孩子们收拾物品的习惯不好,每天自由活动之后,教室里都狼藉一片,大家都觉得看不下去了。负责美劳教室清扫工作的同学首先发难,在生活会议上提出抗议,但学校的的同学互相推诿,都认为不是自己干的。老师痛定思痛,感到自己对物品的摆放不够合理,因此重新安排了各个物品的位置,便于大家拿取。但好景不长,没过两周,又恢复了混乱的状况。这下子负责美劳的教师也看不过去了,再次在生活会议上声称,如果不能改变教师脏乱的状况,将要封闭这一教室。
几个爱画画的孩子怕担心教室真的被封闭,主动过来维持,但他们都有课程要上,仍然不见效果,没过多久,美劳教室真的封闭了。看着教室不能使用,教师和学生都觉得闷气,怎么办?在生活会议上,大家形成共识,把“物归原位”作为学期生活教育的第一要务。在所有的活动场所,都采用人盯人的办法,互相监督,形成习惯。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出现那个开放区被关闭的现象了。
学会开会是“种籽学苑”的一个特色。他们善于把讨论化为生活的方式,培养孩子们很习惯地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讨论的问题和别人无关时,大家都可以保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像红萝卜好不好吃,今天天气冷不冷,你是否喜欢某本书之类的;可是如果关系到别人时,当事人就得谈出一个结论来,否则,日子就不好过了。反思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校,学生都是不大会开会的,开会时要么没有意见,要么思路不清,讨论起来很困难。
学会听懂别人的话,不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更要从情绪上去体会。
不同的人,自会发展出最适合自己的做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从生活经验中发现,给对方一些机会,愿意缓一缓,放掉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以对方的立场听听对方的感受,我们就比较可能了解他们。
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鼓励情绪表达,所以喜怒必须不行于色,人不应该嫉妒别人,男子有泪不轻弹等等。这样的教养态度,根深蒂固地留在我们的生活里,导致人人压抑、掩饰自己的感情,不敢以真面目见人。面具戴久了,连自己也找不到自己的样子了。
在管理中,“种籽学苑”的教师们放弃了“要孩子乖乖听话”的心理需求,因为大家反省到,这其实只是成人权威心态的外显表现而已。这样的一种教育和管理,在我们当前的学校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三、越界与尊重
“种籽学苑”在征聘教师时,考虑准则的第一条就是:“不打人,不吓人,不把任何能够引起儿童身心痛苦的手段作为教育方法的人。”师生对应态度中更明白指出:“教师绝对不可以体罚学生、辱骂学生,或以威胁、恐吓、利诱等引起学生身心痛苦的方式,作为他的教育手段。”
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刚从体制学校转来的孩子,突然之间拥有了“自由”,就像一个贫困的孩子突然捡到大批的珠宝一样,马上挥霍起来。试验计划开始的第一学期,课堂秩序是最困扰教师的问题。教师满脑子的“尊重”与“信任”,在教学实际中遭遇到了很大的挫折。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在一起分析和思考,他们突然发现,根本的问题,就是界限不清。
我们很少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问题,我们也很少想过,人生中的各种角色,应该都有它的范围和界限;我们更很少思考“越界”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我们几乎也不大会表达自己的感觉,或接收别人的信息,以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伤害。
“尊重”就是清楚每人应有的分界,不越界也不鼓励或者纵容别人越界。界限之内,人人自由;界限之外,即与自由无涉。学生上课不守秩序,当然是越界问题,教师心中清楚了,处理的态度自然坚定,孩子们是何等的敏锐,无需打骂,自然收敛。
在我们的这个社会里,界限不清的事情真是太多了。有的部门对一些无理取闹的人束手无策,一让再让,导致矛盾不断激化,大多数都和界限不清有关;我们的教育,已经异化到这样的一种地步,以至于教育部都要发文对班主任教育学生的问题进行规定,这也是界限不清的一种体现。
如果有机会到台湾去,我很想到这所学校去实地考察一下。我会怀着深深的敬意走进这所学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