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模式·读《上海崛起》

标签:
上海模式上海奇迹全球城市国家战略文化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陈向明等《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变革》一书随想
上海是公认的发展最为迅速的全球化城市(globalizing city)。作为现代第一个从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城市,上海将承办2010年的世界城市博览会,展示她的良好发展历程。上海崛起,举世瞩目,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研究城市的学者和关心城市发展人员的关注。
《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变革》就是这样一本解密“上海奇迹”、剖析“上海模式”的佳作。15名中外知名学者联袂撰文,向我们剖析近20年来,在全球经济和国家权力的双重影响下,上海是如何开展和实现地方转变的。这些研究全面突显了上海作为中国全球化城市的鲜明特点,揭示了形成这种发展轨迹的强大力量;并通过深刻的、比较的分析,将“上海模式”的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
1.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
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一旦一个城市开始生根,并且沿着一个具体的途径发展,改变它的前进方向将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城市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形成了对自己的叙述,这些故事帮助构造了这个城市,如它们的增长、它们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特定性质。
上海开埠之后,到20世纪的20年代,上海已经取得了顶级全球城市的地位,成为“东方巴黎”和“亚洲纽约”。当时上海名列世界第六大城市,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柏林和芝加哥。
从1886年到1930年,上海承担了中国一半的对外贸易;1902年至1904年之间,在中国有529本西方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上海完成了其中的69%;1931年,上海吸收了中国外来投资的34.3%;到1933年,上海占据了中国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的份额;到1936年,上海拥有全中国一半以上的银行、钱庄和信托投资公司……也就是说,那是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金融、工业、航运和国际大都市中心。
从1949年开始,上海被僵化的中央计划经济政策改造为中国的极端工业型城市,重点是生产而不是消费,上海成为一个庞大中国制造业基地,其中纺织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制造业贡献了上海GDP的三分之二,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90年。浦东开发,为上海重新找回历史发展的轨迹提供了契机,上海开始回归到原来的以金融、航运、贸易为中心的全球化城市的发展轨迹之中。
不过,就像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一样,上海要从“中国制造业”基地再次转会到其固有的轨道上来,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首先要踩刹车,让原来的制造业逐渐停下来,要分流这些停产企业的职工,要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开始重新崛起,并且创造出了比20世纪20年代更加辉煌的奇迹:从1992年到2007年,上海的GDP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上海“炙手可热”;全球经济危机没能阻碍“上海快车”的前进,相反,它更加突出了上海的前进速度。
2.上海模式
《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变革》一书,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一些最重要的信息和论点:上海崛起——全球城市;上海崛起——国家战略;上海崛起——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是本书的焦点,但这一焦点不是一上来就给出的,而是类似Google Earth般的不断聚焦的结果。从萨森开始,专家们首先将上海放入全球化背景和全球城市理论的框架内、置于上海与新加坡、上海与香港等双城记的比较叙事内。继而聚焦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把上海的全球化视为一个国家项目,从全球影响与地方战略的互动中,了解上海的发展。进一步的聚焦从城市往下,比较不同的中心城区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路径、经济基础和领导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如何“从底层开始行动”,从城区一级空间来构建“中国的经济龙头”和“国际中心城市”的。在城区下更有社区,并进入个人日常生活层面,透视上海社区运动和人群特征如何过滤全球化影响和如何发展独特的全球联系。如此层层透视的上海模式,确如本书主编所言,其经验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全球城市经验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此也确定了本书的独特价值。
全球化是否会削弱国家的力量?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意见分歧很大。《上海崛起》一书告诉我们,上海在成为一个全球城市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特别是上海市政府,发挥了更加强大、更加广泛的作用。政府重组,将权力下放到地方,这对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特别优惠政策,上海市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和动力,展示出了控制市场和外国资本的能力,并将政府权力转换成一种有效的手段,促进城市经济以异常快速的步伐前进。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在利益和优先事项上的持续分歧,上海如何在保持自己位于全国的突出地位和为全国整体利益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向我们揭示了“上海模式”的两个主要特征。这两点非常重要,很多城市都在喊着要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不妨从这两个角度来论证一下,看自己的城市是否具有这样的潜质。
3.上海城市发展的另外两个经验
上海最近十多年的发展,还给人们理解全球城市的区域带来了新的视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投资为驱动的经济得到繁荣发展,上海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区,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攀升非常迅速,这导致了中心城区人口的外移以及相当一批企业从上海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综合性都市发展的道路。香港回归之后,在接轨全球经济的同时,也特别加强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整合;新加坡通过经济发展局扩大与全球的联系,同时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地区联系也进一步加强。这些相似的发展历程,或许诠释了全球城市发展的一种基本路径或者模式。
城市的全球化,对城市社区以及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们带来了很多观念、行动上的变化。比如国外资本的投入,使得社区的居民区变得更加丰富了,各种豪华的、高档的社区相继出现,打破了原来社区千人一面的格局。外国的快餐文化和便利店也大量出现在一些传统社区中。全球化的城市,也促进了居民对社区环境和服务的感受紧密联系,人们越来越有要求在自己的社区中,就能通过便捷的通讯和网络,参与到社区管理以及全球联系之中,当然更倾向于消费全球产品。
上海崛起为一个全球城市,或许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的梦想。
《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