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视觉艺术学院

标签:
视觉艺术学校建设错位经营办学特色校园 |
分类: 校园一瞥 |
最近一段时间,教育局的相关领导都将目光聚焦在学校的内涵发展上,思考通过怎样的举措和途径,鼓励学校依据自己的特色自主发展,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的兴趣特长搭建平台。
本周二,在王立强局长的带领下,我区高中部分学校的领导、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等一行13人,拜访了位于松江大学城的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就高中艺术特色课程的建设、中学和大学的衔接、高中艺术教师的培训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实地参观了学院的实训大楼、图文信息中心、以及孙桥现代农业基地捐赠的“艺术大棚”等教育教学设施。
学校标志性建筑:大眼睛
花园般的校园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一所新兴的民办高等院校,2005年9月正式揭牌成立。这是一所借鉴世界现代艺术学科的培养模式、以创意为灵魂、以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合为特色、面向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本科起点学校,虽然只有短短四年的办学历程,但它的办学经验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很多的。
第一,学校的错位经营。上海是一所高校林立的城市,上海市的高中毕业生在逐渐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办一所民办高校,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生源和办学的生命力?在全国各地,美术学院也有多所,而且一个个名声很响,要办一所艺术类的本科院校,如何尽量减少这些名校对自己招生的影响?学校的名称——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已经对此进行了回答。我们现在的高中,也在思考如何改变办学趋同的现状,通过错位发展来凸显特色,办出自己的品味来,视觉艺术学院的创立可以帮我们打开一些思路。
第二,教师的队伍建设。投入几个亿的资金,建设起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不是一件难事,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软件,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个新的学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引进一大批一流的师资,怎么办?学院采取的办法是:30%的教师是自己引进的青年教师,70%的教师是从校外聘请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以及艺术创作人员。学校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方式,鼓励这些专家来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师资,另一方面让学生接受到顶尖专家的指导。从我们当前中学的办学情况来看,封闭式的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一定要改变,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到中学担任课程、开设讲座,打通中学和大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是今后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三,独特的教学模式。在视觉艺术学院,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模式让我很感兴趣。一是学校每周聘请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的各类讲座;二是“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学校建立以教授工作室为主体,以完全学分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第一学年采取艺术基础平台教学,为学生提供宽基础、前沿性的必备专业素养训练;第二年根据学生的潜能、兴趣和成绩,在教师的测评和指导下,提供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第三、四年逐步过渡到专业工作室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这种师徒带教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艺术的内在魅力,也充分体现了学院本身的特色。
第四,超前的设备投入。为了保障“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学院投入巨资,修建了实训中心,让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该中心完成视觉艺术的认知、实践全过程。实训中心包括造型工作室和信息工作室两大部分,有种类繁多的教学点,比如玻璃造型、金属材料造型、文物修复、广播录音、动漫设计……等等。这些设备不仅能满足本院师生的需求,还为大学城的其他高校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可能。
实训大楼内部一瞥
正在进行金属材料造型设计的师生
陶艺
在视觉艺术学院参观期间,全国人大常委、学院的名誉校长龚学平先生正好也在学校,他听说我们一行的到来,非常开心,在他的会客室中和我们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交流,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创办过程、特色、发展远景,还和我们一道参观了“艺术大棚”。他的热情、他对学院的关切之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龚学平先生和我们一行交流
艺术大棚一瞥
艺术大棚中的南瓜
合影留念
开怀的笑容
和龚学平先生合个影
猜猜王局和龚学平先生后面的那位女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