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孩子的生存环境
(2009-09-03 15:52:24)
标签:
孩子生存环境过度竞争过高期望过分保护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谈 |
几年前,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曾对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1324位家长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孩子长大后职业选择的期望,结果表明,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公务员,希望成为工人的仅占1.1%。
今年六月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抱有较高的学历期望,超出高中生对自己的预期。33.8%的中国高中生父母希望孩子有研究生学历。
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如此高?原因很多。从家庭来看,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一位中国家长的期盼。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他今后能够进入一个好的单位工作,是家庭世代传承的需要,是家长教育成功的标志,也是家长今后养老的寄托。从社会的用人机制看,一个人如果不能考上本科,想找一份被“体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眼下一些人才招聘会上,“本科以下免谈”的招牌赫然入目,令许多中职生、高职生望而却步。前些日子,某中央机关招聘两名速录员,竟然也要求有硕士学位。在当下的学校领域,一个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的学生,想要在大城市市区里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岗位几乎没有可能。这种“学历崇拜”主导下的价值取向,不断刺激着家长们的神经,也让“名校”的光环愈发璀璨夺目。
上大学、读名校,成了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一致追求。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从高考一直向下延伸到幼教阶段。“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令家长们纷纷“先下手为强”。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近视镜的度数越来越高,除了课内的作业、练习,还要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辅导班,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社会上最忙碌、最劳累的群体。一些学校如果放学过早,如果教师不给孩子多布置一些作业,常常成为家长批评学校和教师对孩子不负责任的由头。政府部门对拥有“名校”的自豪感,也导致了很多学校将“教育”简化为“教学”,最终简化为“教书”,把升学率作为自己唯一的评价指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必然要处在以下的环境之中:
第一,过度竞争
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面向人人,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但现实的教育依然具有非常明显的精英教育特征。精英教育观认为:天才儿童以一定比例存在于自然人群中,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创设让这些“精英”脱颖而出的舞台。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竞赛班”,就有了按照成绩的排名,就有了频繁的测验和考试。学科的教学内容被层层下放以期提高教学要求的水平,整个课程体制也表现出单纯面向升学的特征。
孩子们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已站在了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以分数高低论英雄、以升学率高低论优劣,过分关注智育和分数,实际上是剥夺了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机会。激烈的竞争、人际关系的淡漠、环境污染,使得孩子们在享受父辈们幼时从未享受过的丰富的物质及精神产品的同时,也正在承受着父辈们想象不到的身心压力。
第二,过高期望
激烈的择业竞争迫使学生和家长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进入高一层次的学校深造,将来就业时将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有95%以上的家长期望子女能入大学深造。
一份调查显示,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最恼火的事情”则是孩子学习成绩差。高期待已成为困扰我国未成年子女父母的主要心理情结。过高期望是对青少年的“精神虐待”,易造成他们心理扭曲和损伤,其危害远大于娇宠溺爱,甚至于体罚。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折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长大也难以适应社会。
第三,过分保护
过分保护导致如今的青少年某些生理、心理机能退化。一些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自己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便导致现在的孩子大脑“发达”,四肢无力。在舒适、方便中,青少年人体中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家长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下一代铺设了一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希望他们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未来的锦绣前程。但这样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违背了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发展规律。
学校的教育也是如此。因为担心安全问题,很多运动量稍微大一点的活动被取消了,很多本该开展的课外活动没有了,就连正常的体育课,也要特别关心孩子们的运动量,以至于国家还要专门颁发文件,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要求学校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
上述的教育环境,要想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出路在那里?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政治、经济、社会、传统等等有着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仅就教育问题“头痛医头”的方式来改革,要想取得成效是很困难的。前些年有一句话,“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这个关心不只是让全社会对教育指手画脚,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都来分析,社会的各种机制,对教育的改革,对我们心目的理想教育是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还是阻碍的作用?应该怎样去变革,才能让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只有各方协调,齐心协力,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