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的幽灵·读《美丽心灵:纳什传》

标签:
纳什诺贝尔奖纳什均衡博弈论天才宽容婚姻文化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西尔维亚·娜莎《美丽心灵:纳什传》一书有感
上周读了王则柯所著的《我所知道的普林斯顿》一书。《美丽心灵:纳什传》是由王则柯校对、他的女儿王尔山翻译的另一本与普林斯顿有关的人物传记。传记的主人公纳什是一个传奇人物,根据这本书所拍摄的同名电影《美丽心灵》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1.天才
纳什绝对是一个天才。关于天才,数学家哈尔莫斯写道:“有两种类型,一种就像我们大家一样,只不过更加卓越,而另一种就明显具有非同寻常的智慧的灵光。我们都能跑,其中一些人可以在5分钟里跑完2千米,但是我们中间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可能取得足以和巴赫伟大的G小调赋格曲媲美的成就。”纳什显然属于后一类。
纽曼说:“其他人通常会在山上寻找攀登顶峰的道路。纳什却干脆爬上另外一座山,再反过来从那个遥远的山峰用探照灯照射这座山。”这就是纳什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冯·诺依曼的建立的纯粹对立的所谓两人零和博弈理论,是当时的有关博弈问题的主要理论,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为军队服务的“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将其运用到实战分析之中,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到冯·诺依曼的博弈理论和现实世界之间没有多少具体的关系。纳什反其道而行之,引入了合作博弈、纳什均衡等概念,成为社会科学和生物学相关的理论的基本范式。能和这一理论的贡献相提并论的有牛顿的引力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如果说纳什仅仅在这一方面表现如此,那他还不足以称之为“天才”。在普林斯顿、在兰德公司、在麻省理工学院……他处处都展现着自己对数学知识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直觉。他几乎不读书,也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在图书馆的阅览桌底下,你会看见躺在地上的纳什;咬着一个咖啡杯在办公场所四处晃荡却似乎什么人也没有看见;常常用口哨吹着巴赫的《赋格艺术》这个曲调让大家闹心不已。遇到一个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别人总是忙着查阅资料,了解他人已经做了些什么样的工作,他却直奔主题,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一个非常简捷明晰的答案,让大家深感意料、目瞪口呆。他似乎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而来到人世间的。
2.宽容
纳什出生在西弗吉利亚州布卢菲尔德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科学的狂热情绪,同时性格上的内向乖僻傲慢不合群似乎也是与生俱来。他的父母曾经想了很多办法,想让他融入同龄人的世界,将他驯化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他仅仅是在表面上给父母留了面子,参加了他们安排的一些活动,但始终我行我素。他的父母对此表现出了很好的宽容,没有为此而采取各种各样的软硬兼施的强迫措施。
在卡内基工学院、在普林斯顿大学、在麻省理工大学,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生还是一位教师,他都表现出孤高自傲、目空一切的态度,让人很难接近。但人们欣赏着他的才华,宽容地接纳了他,给他创设了非常优良的思考和研究的空间。他不上研究生的课,也不读与这些课程有关的书籍,大家都担心他通不过综合测试,系主任就专门安排了对纳什了解的三个教授,就纳什关心和研究的一些问题编制试题,让他顺利通过;他喜欢给一些同学做出非常出格的恶作剧,搞得大家一个个灰头土面,但大家也都一笑了之,不去追究;他努力和系里或者研究院的任何一名教授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便努力保护自己思想的独立性……正是这些宽容,使得纳什拥有了广阔无边的想象力,在策略博弈、经济竞争、计算机建筑学、宇宙的形状、虚构空间的几何学、素数的神秘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推动人类发展的贡献,年仅20多岁的他就成为震惊全数学界的新星、博弈学的始祖。
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30岁是一个恐怖的年龄,因为绝大多数伟大的发现都是在30岁以前完成的,30岁以后的日子只是拼命维持自身的能力不至于衰退得太快。纳什到了30岁时,虽然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很多成就是今天的人们才意识到的,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纳什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数学上的大奖,而且连永久教职都没有,这使得他的内心从极度自信向自我怀疑、焦虑与不满倾斜。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开始了更大的智力冒险,向一个更难的问题——黎曼猜想发起了冲击。也就在这个时候,纳什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智力上的巨大投入和对失败的恐惧可能进一步加剧了病症。纳什不得不在精神分裂症的痛苦中挣扎30年,陷入可怕的精神错乱,沉浸在一系列奇怪的虚幻之中,最后成为普林斯顿一个在黑板上乱涂数学命理说疯话的幽灵人物,被称为是“普林斯顿的幽灵”。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到现在还不清楚,发生这样病症的人,能够康复的很少,最多不超过8%的比例。面对这样的病人,他的妻子伊利希娅虽然办了离婚手续,但始终对纳什不离不弃;他的秘密情人埃莉诺和私生子约翰·戴维,他曾一度不管不问,甚至拒绝支付赡养费,但在他患病独居波士顿的日子,这对母子还是接纳了他的拜访,并且和他共同度过感恩节;普林斯顿更是用宽广的胸怀安抚着他,任他在校园里走动、涂画、胡言乱语。在我们这里,如果有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能容许他走进校园吗?一个关乎学生安全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能将他拒之门外。
宽容,就是对别人,特别是异己,怀有尊重、理解和包容;是善良、涵养、自信和谦虚。普林斯顿用它的行动告诉我们,宽容,可以聚集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可以吸纳出类拔萃的各种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甚至可以跨越种族和国界。
3.婚姻
从传记中看,伊利希娅拥有今天所有“现代女性”的致命缺陷:虚容、浮夸、物质、买弄风情等等等等。即便按照今天的标准,她也是个一无是处的女人。虽然就读于麻省,但是没有足够的IQ完成学业。和大多数女性一样,她的智力发育完全让位于生殖发育的要求,和完成艰涩的学业相比,她更擅长用她的女性魅力把同学们弄得神魂颠倒。伊利希娅之所以会嫁给纳什,是因为纳什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明日之星。她因为部分受过的理科训练而感受到纳什在数学上魅力,但是更多的考虑还是出于虚荣。毕竟,教授夫人或者诺奖获得者夫人这一称号足够令任何一个理科女生心动。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在纳什近三十年的患病历程中,并没有因为纳什成了一个“废物”、不能实现自己的美梦而抛弃他,而是成了纳什的守护神、纳什能够康复的关键人物。即使纳什叫嚷着和她离婚,她还是默默关注着纳什的生活动向,为他选择治疗方法,为他选择搬到普林斯顿大学附近居住,并坚持认为“有朋友的拜访会对他的病情缓解有好处”。这种不离不弃的呵护和耐心,无论是谁,都会为之动容。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书中有两段话,不少人在写书评的时候都会引用,或许从中可以品味出一些道理来。
“婚姻毫无疑问是人类关系中最神秘莫测的一种。表面看来肤浅的情感,可以变得惊人地深挚绵长。纳什和艾丽西亚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回顾往事,人们就会觉得这两人的结合并非偶然,他们确实都需要对方。艾丽西亚虽然意志坚定、讲究实际而且独立自主,但是,少女一般的爱恋,在经历过幻想破灭,艰难困苦和种种令人失望的事情之后,却始终没有消失。她带纳什逛街买衣服,每当他出门在外,她就会感到烦躁不安,担心他会被恐怖分子绑架、由于飞机失事而丧生或是他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竭。他的脚踝扭伤而肿起,她立即从一个晚餐聚会起身离开,陪伴在他身边,在急诊室门外整整坐了四个小时。更能流露心迹的插曲可能是,她看着他身穿泳裤站在加利福尼亚一个游泳池旁边的旧照片,吃吃一笑,说:‘他的双腿是不是很漂亮?’”
“与此同时,他则跟随她的作息节奏。纳什虽然性格顽固、沉默寡言、以自我为中心、吝惜他的时间(和金钱),却从来没有不先征求艾丽西亚的意见就去做什么事情。他顺从她的愿望,努力帮助她,不管是刷洗碗碟,在银行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同她一起参加每星期一晚上的家庭疗法。他忠实地向她报告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情,遇见了谁,演讲的内容是什么,中午吃了什么午饭。虽然他们也会为金钱、家务劳动、约翰尼和社交应酬的问题而争论,可是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使她的生活变得轻松一些,快乐一些。”
这是另一场比赛,今天终于可以挥舞胜利的棕榈枝。
人类的爱心孕育了这一切,我们生活在其中,
感受它的和善,快乐和柔弱。
微风中,最平庸的小花也带给我
无尽的沉思,眼泪不由得往下落。
《美丽心灵:纳什传》 [美]西尔维亚·娜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