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看日食
(2009-07-22 10:29:19)
标签:
香格里拉日偏食日食记忆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7月22日的日食,吸引了全球天文爱好者的目光,也成了我国普及科学知识一个很好的契机。日食带所覆盖的各地趁此机会大做文章,借助这一天文奇观,来拉动当地的经济。连国务院办公室都发文,指导各地如何做好日食的观察工作,这在以往还是没有过的。
因为外出旅游,23日才能返回上海,所以很感遗憾,因为不能在上海看到日全食了。在云南旅游期间,看到新闻媒体报道,说云南也有日全食的观察点,就在香格里拉一带。最近两天前往香格里拉的航班机票难求,连香格里拉的宾馆房价也因此提高了20%左右,以应对这一特殊观测的游客高峰。这让我们非常高兴,因为按照预定的行程,21日到22日,我们就在香格里拉旅行。
到了21日深夜,我们才发现,香格里拉也只能看到日偏食,云南在7月22日能看到日全食的地方只有德钦县城、梅里雪山和贡山丙中洛等地,其它地方都只能看到程度不等的日偏食。虽然我们离德钦县城已经不远,但22日一早赶过去也来不及了。因此,决定就在香格里拉观看日食,尽管不能看到非常完美的日全食,但享受这一过程是最为重要的。
22日的香格里拉,天气很好。我们调整了出行的计划,整个上午就呆宾馆里看日食。我们每人从商店里购买了两幅墨镜,叠放在一起观察日食的发生。8:00过去没多会,就看到了偏食的现象,随着月亮的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显著下降。9:05,月亮基本上将太阳完全遮住,只留下一个非常明细的边线。天空明显暗了下来,但并没有完全黑下来,这一过程持续了1分钟左右,然后天空又开始逐渐转亮。到9:30,仍有三分之二的太阳被遮挡着。我用相机透过双层的墨镜拍了一些照片,但效果都不够理想。在日食发生的时候,我给在上海家中的孩子打了电话,问他能否观察到,他说上海云雾很大,无法观察。他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估计心里会有些失望的。
有关日食,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有几点是印象还是很深的。
第一,物理教学
日全食是一个天文现象,但在物理教学中也是常会提及的。在安徽教学期间,物理教材中有“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内容,日食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日食的现象很难观察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这一内容呢?
我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在课堂上模拟。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用粉笔填涂满白色,用它来表示太阳。每一个同学动手制作一个圆形的小纸片,用来表示月亮,眼睛就是人在地球上的一个观察点。手持小纸片(月亮)使其处于自己的眼睛和黑板上的“太阳”之间,调整小纸片的位置,观察黑板上所画的圆,小纸片的位置不同,黑板上的圆被遮挡之后露出的部分就不一样,有的位置是一个月牙状的露在外面被看到(日偏食),有的位置是整个圆被小纸片遮挡(日全食),有的位置是黑板上圆的外面一圈露在外面(日环食)。手持小纸片让其从左侧缓慢地移动到右侧,还能够看到日食发生的整个过程。这样一个模拟实验,非常简单易做,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讲解日食的行程机理和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学生兴趣盎然,掌握的也很牢固。
上海的物理教材中,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放在初中学习,高中不在讲述,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在上海倒是一次也没有教过。
第二,日食观察
好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安徽淮北地区能看到日偏食,这让我非常高兴。提前在班级里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观察的准备。我还为学生准备了照相底片,帮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保护眼睛。
那天上午,天气非常的好,日食发生的时候,是我自己的物理课,我将全班同学拉到操场上,让他们各自占据有利地形,进行现场观看。再次之前,我已经在班级里对如何进行观察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因此大家非常熟练,一边观察,以便分享各自的感受。我们的观察也吸引了正在操场上运动的同学和行走的人们,大家一个个驻足观看,场面很是热烈。当时,人们对日食的关注度是非常低的,我们班级通过这样的活动引了大家对天文现象的注意,同学们一个个也乐滋滋的。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注重利用类似这样难得的自然资源,让其成为学习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
第三,写作教材
04年前后,我正在编写《历史与科学的对话》这本拓展型教材。其中的一个内容就是关于日全食的。
日食预报是根据地球、太阳、月亮的运行位置进行推算的,精确度比较高。我们不仅可以准确预测今天将要发生的日食,还可以推测过去已经出现过的日食。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就有了专门的官员来观测甚至预报日食的发生,甲骨文上就有日食预报和日食发生(预报成功)的记录。相传在唐太宗时,太史李淳风就成功推算出贞观八年五月辛未朔(公元634年6月1日)将出现一次日食,从而闻名于世。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我国夏、商、周3个朝代始止年份的确定,科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仅武王伐纣的时间就有44种不同的说法,最远的认为是在公元前1130年,最近的认为是公元前1018年,两种说法之间差距多达112年。
1996年5月,国务院批准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天文学家纳入其中。天文学家根据史书《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分析,周懿王登基那一年,在今天陕西华县或凤翔一带发生日全食,而且这次日全食发生在上午,因为,“天再旦于郑”的意思是说,清晨天亮以后,天又黑了下来,后来,天第二次亮了,这就是日全食的表现。
经过天文专家的精密计算,公元前899年在我国郑州一带发生过日全食,因此,认定懿王元年应为公元前899年,而周武王经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至懿王元年的时间为147年,由此推断武王伐纣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这一推测,后经过考古、化学、历史等方面专家的验证和认可。
我在书中就是以此为例,来说明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重大的研究课题,都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综合推进才有可能取得成果。科学本身就是分分合合,在综合与分化之中逐步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取得新的突破。
刚才在电视里,看到关于日全食的全程报道,一位专家的一句话让我非常赞同:新闻媒体的介入,让日全食的观察成了一场全民盛宴,但人们内心的感受可能会因此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