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转型的新图像

(2009-03-22 10:56:39)
标签:

学生中心

基于文本

课堂讨论

杂谈

分类: 读书评论

——读《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一书有感

课堂转型的新图像 

 

在我们国家的教室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幅图象:排列整体的课桌,学生面对着黑板和讲台静静地坐着,聆听着教师的讲授。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又是静静的聆听。这些在我们看来天经地义的教学情景,在欧美国家正逐渐得到淘汰。取代课桌的,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的小台桌,黑板没有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取代了教材,教师主导的以灌输为特征的教学被“对话式教学”所取代。

“对话式教学”的理念,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在实践之中进行探索。但大多数教师对此心生疑虑,担心这样的教学效率低下,影响教学进度。一些开始尝试的教师,也常常没能把握住“对话式教学”的要领,课堂设计的想法是对话式的,但具体实践的时候还是教师主导的。

从“灌输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的转型,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知道一些“对话式教学”的要领,对于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类型的“对话式教学”的实施途径。这本书是美国教育专家迈克尔·黑尔和伊丽莎白·斯蒂关于课堂讨论的一本力作,作者主要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文本的课堂讨论形式的构成及实施策略

课堂对话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绝大多数的课堂对话,常常是教师发起,学生回应,然后教师评价,学生仅仅是回答问题的人。这样的课堂对话称之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对话”。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是指学生们通过对话探讨开放式的问题,教师作为对话的辅导者或向导,学生之间彼此回应,而不是回应教师。当一个对话的目的是(1)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别人观点的理解,(2)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参与公民、智力挑战的讨论时,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更有效。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的基本构成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包含四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第一是文本。什么样的文本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美国国家人文教育中心给出的一些准则包括:文本中要体现多种思想和价值观的碰撞;文本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文本的内容,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与所学的课程相关;对文本的理解适用于较为宽泛的范围。通常情况下,那种经久不衰的、经典的文本,常常能给对话提供肥沃的土壤。

第二是问题。问题是引导对文本讨论的源头。作为问题,需要满足如下的标准:它们应该是开放式的,有不止一种答案;它们应该是能激起思考的,能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做进一步的思考;它们应该是清晰的,学生能够理解你问的是什么。

第三是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中,学生有三个主要的任务:准备。在开始讨论之前,应对文本进行文字上的理解,包括阅读、注音、查生词等;参与。通过倾听、思考、点评、提问和看文本来参与;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参与对话的每一个同学。

第四是教师。教师也有三个主要的任务:准备。选择文本、写下问题、计划学生在讨论之前和讨论之后应该做的事情等等,都是为对话所做的准备;参与。用大多数的时间来聆听、思考和通过记笔记来跟踪对话。偶尔也提一些问题,但不表示明确的观点,只是帮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深入挖掘文本;维持一个安全的和充满尊重的环境,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使对话更有成效,可以将课堂对话分成三个板块来分别设计:第一个板块是预对话,教师和学生为对话进行必要的准备;第二个板块是课堂对话,要明确如何开头,核心是什么,怎样结尾;第三个板块是后对话,也就是对每个人设定的目标进行反思和评价。如果每一个阶段都能形成一些书面的材料放在对话的文件夹中,对后面更好地开展“对话式教学”活动会更有好处。

二、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的要素

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的要素有以下四个方面。这四个要素又是相互制约的,前一个要素的正确处理是后一个要素的前提。

第一,安全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有两个主要目标:学习如何理解他人;愿意让自己的观点接受挑战。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关键在于帮助学生们以和谐的方式表达异意。在对话中,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尊重其他同学、学会分享观点、倾听别人发言、挑战彼此观点的对话文化。

第二,真实参与性。一些学生的发言,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还是围绕文本的理解而开展?学生们是在不同观点之间来回的跳跃,还是深入的探究文本中的一个问题?学生是仅仅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还是在开口之前已经思考了文本和别人的发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可以判断学生的参与是否真实,对话能否取得实效。

第三,挑战性。作为对话的文本和问题都必须有足够的挑战性,以迫使即使是班级里最聪明的学生也要展开思考,同时使那些智力水平最低的学生也不至于理解不了。

第四,主导权。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提出的?是谁决定了课堂讨论的方向?是谁对课堂讨论的完整性负有主要的责任?毫无疑问,以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保持学生对话的推动力量,哪怕是在暗地里。如果教师成了主导,课堂对话的性质立刻就发生了变化。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话的实施策略

作者介绍了适用于各个要素、能够促进课堂对话的若干策略,包括反思、画关联图、把上述四个要素教给学生、“鱼缸”技术、做课堂对话的文件夹、录像、评估、同伴互助、案例分析等等。

这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画关联图。课堂对话比较适合30人以下的班级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话的时候,在班级里围成一个圆圈,以便大家都能互相看见对方的眼睛。教师在参与课堂对话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位置画在一张纸上,然后依据对话开展的次序,用箭头、圆圈、简略的符号等,依次记录对话者、对话的方向、对话的内容等,得到的关联图,能揭示很多课堂细节,帮助师生分析对话进行的质量。

作者还介绍了上述四个要素在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下的改善策略。比如安全感方面,如果学生攻击性很强,怎么办?如果学生特别保守,如何引导等等。要想具体了解,还是亲自找来本书一读为好。

在本书的附录中,作者还提供了课堂对话清单、课堂对话计划表、教师反思表、要素评估图、教师决策模型等样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迈克尔·黑尔 伊丽莎白·斯蒂/  刘雅/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步履匆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