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听评课质量的一种途径

标签:
听课评课课堂观察专业发展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得
上周所读的《课堂评估:一种简明的方法》讲述的是任课教师自己如何对课堂教学整个流程进行评估,如何通过评估改进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本周在读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则侧重于教师如何听同行的课,如何评同行的课,如何提升听评课的质量,得到切实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
听课评课是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做的事情。听别人的课,别人听自己的课,课后再对教学过程做一些肯定、提几点建议,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定式。诸多学校,“教研活动更多还是迫于学校的规定,硬拉人上一堂公开课,课后还是那番可以N次重复的外交辞令……。拿着一本统一的本子一支笔就进课堂听课,听课就是记一点教学的环节、教师的言行,或自己的即兴感想,评课就是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要说就拣好的说,记下的与说的也没多大关系。” 就是遇到一节上的非常精彩的课,对自己很有启发的课后点评,教研活动结束不久也就忘的差不多了。听课评课,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未能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参与听课评课的教师缺乏比较具体的任务,目的性不够强。
浙江余杭高级中学的老师们,在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的指导下,就如何提升听评课的质量问题进行了三年的实践。他们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自主研制的课堂观察框架以及相应的观察点,总结出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等四个观察课堂的维度,确立了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为解决了“依据什么”听评课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就是他们三年研究的成果。
一、课堂观察的含义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
二、课堂观察的框架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余杭高级中学的老师们在反复试验、多次修改的基础上,确立了四个维度的课堂观察框架。一是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及学的怎么样;二是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以及教的怎么样;三是课程性质维度,主要关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四是课堂文化维度,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每一个维度又有五个相应的观察视角,具体如下:
维度
观察视角看上去还是显得比较概括,余杭高级中学的老师们对这些观察视角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每个视角又确定了若干个具体的观察点,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供准备参加听评课的老师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观察点,从一个点上切入听课和评课活动。
比如说“学生学习”维度的“准备”视角,确立了如下的观察点:
·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如何?
·任务完成的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再比如说“教师教学”维度的“呈示”视角,确立了如下的观察点:
·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
仅仅选择了观察点还不够。课堂是非常复杂的,要想在复杂的课堂情境中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还需要借助相应的观察工具——观察量表,使得课堂观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在定性的基础上,用数据来揭示一些在定性分析中不太注意的问题。本书中有大量的观察量表的事例,还配有相关的课堂案例,便于读者理解这些量表的编制过程以及使用方法。
三、课堂观察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包含三个部分:课前会议、课堂听课、课后会议。课前会议主要由上课教师陈述课堂构思和请求听课教师关注的问题,听课教师根据课堂观察框架各自选择不同的观察点,设计观察量表(或者在已有的量表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为听课做准备;上课期间,听课教师依据分工和评价量表,进行观察记录;课后会议,上课教师陈述得失,听课教师依据观察记录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课,最后得出结论和改进建议。
要有效地开展课堂观察,要求要教研组的老师们必须成为一个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有人负责上课,有人负责观课和评课,观课的人选择的角度不同,观察的任务也不相同,但多个角度在评课过程中的整合,又要凸显对一节课的整体认识,并实现寻找更好的解决教育困惑的方法、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的目标。这样的一种合作团队,这样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倡导的。
课堂观察,它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四、课堂观察优劣谈
“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则一定在于教师。”
通过课堂观察,提高听课评课的质量,加深教师对学科的理解和认识、对教学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提升教师对课堂研究的能力,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课堂观察有如下优点:一是听课的针对性。“四个维度、二十个视角、六十八个观察点”的课堂观察的框架,对课堂进行了精细的解析,使得听有所向,评有所指;二是评价的实证性。通过建立观察量表,分工进行观察记录;课堂的评价基于课堂观察及其记录,言之有物,避免了即兴的、随意性的评论。三是参与的广泛性。这样的课堂评价是一种基于同伴互助关系的评价,强调参与广泛性,注重讲者评者的平等对话,反对专家权威的一言堂式的话语霸权。课堂观察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是描述教与学的行为,诊断教学行为;二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中具体的教学问题;三是改变教师日常的课堂研究行为。
当然,课堂观察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在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局部问题进行诊断的时候作用明显,但要从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角度把握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课堂观察是针对教与学直观的现象和行为的观察,对理念、思路以及内心思考等是难以观察的;课堂观察如果过于注重量表、注重统计数据,往往会遗失课堂教学中最迷人的审美感受,一种无法言表的内心体验;要进行课堂观察,需要设计观察量表,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技能,需要观察者的随机判断,需要一个团队的协同合作,这对观察者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研组团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尽管如此,但瑕不掩瑜。特别是对那些在新课改面前无所适从,只会新瓶装旧酒的老师来说,课堂观察就是一个能切实改变教学行为的值得借鉴的范例。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沈毅
崔允漷/主编
今天阳光明媚,今天春意盎然。衷心祝贺各界女士节日快乐,开心幸福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