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牵挂
(2009-01-28 08:25:36)
标签:
母亲家庭亲情杂谈 |
分类: 我的心情 |
母亲对我这个远在他乡的游子非常挂念,但又常常将这份挂念藏在自己的心中。
腊月中旬的时候,母亲亲自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你今年是否准备回来过年?”
“妈,我现在还不能确定。这是我到教育局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还不知道教育局在春节之前的相关安排。”
“你要是还没有计划回来,就不要计划了,等到春天以后再找机会回来。家里冬天太冷了,一下子回来会受不了的。”
“妈,到时候看情况再说吧。现在还真说不定,不过我可能真的回不去,你要有思想准备哦。”
“我知道了。就是不想让你回来,才打电话给你的。”
话是这样说,但母亲还是天天盼着我回家。隔三差五就会对我的弟弟说上一句:“不知道你哥是否回来。”几次说了之后,我的弟弟撑不住了,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母亲想我了,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回家过年。当我腊月二十九那天购买到了飞机票,告诉弟弟我即将在年三十回家的消息后,母亲马上又通过弟弟打电话给我,劝我不要回来。
“这么冷的天气,你怎么突然定了机票回来了?”
“妈,要过年了,一家人总要团聚才对啊。”
“你知道今天这里多少度吗?零下十几度啊。你弟媳在院子里洗衣服,洗衣机都给冻起来了。天气太冷,你不要回来了。”
“我知道。这两天上海的天气也是非常的冷,我已经基本上适应了。你放心好了,我会做好一切保暖的准备的。回到家里肯定很温暖,不会冻着的。”
“一下子从南方回来,又是这么冷的天,怎么会马上适应呢,你再考虑一下。”
“妈,我已经安排好了,你就放心吧。”
“那你自己多当心啊。”
这就是我的母亲,心里非常惦念着我,很希望我能回家过年,但又担心影响我的工作,担心我在旅途中受累,担心寒冷的天气我会吃不消,所以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都把对我的这份惦念紧紧地藏在自己的心间,一点也不愿让我知道。
我们村里的一个本家叔叔告诉我,知道我回家过年的消息之后,我的母亲别提有多高兴。现在家里的负担不是很重,春节需要置办的各种年货都能够购买得到,家里并不需要我在经济上补贴什么,人能够回家过年,是全家最为开心的事情,也是母亲最为期盼的。
从我回家的那一刻开始,就能切实感受到母亲内心之中的喜悦之情。她不停地忙前忙后,为我、为在家过年的全家人准备吃的和用的。她一会儿问要吃这个么,一会儿又问要吃那个么,要把这满心的喜悦转变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让我吃下,让我带走。
年初二的下午,我和两个弟弟带着孩子们一道去看望姑姑和姑夫,就留母亲一个人在家。本来是希望她能够利用这个时间稍微休息一下,没想到她又忙活开了。她知道我喜欢吃花生,家里今年又收获了不少花生,就利用大家都不在家的这段时间,找出一大包花生剥起皮来了。等我们在亲戚家转了一圈吃过晚饭回到家中的时候,她还没有来得及吃饭,身边的大竹篮里已经剥出了一堆的花生米,足有十斤的样子。我劝她说不能再剥了,太多了超重飞机不让带,她才将信将疑地停了下来,并要求我一定要全部带走。这是母亲的一片情啊,我无论如何也要带回上海。
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并通过平时的一言一行时常提醒我们,让我们要懂得满足,不要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几天在家中过年,村里的人过来和我闲聊的时候,她都会认真的听,遇到一些不合适的话,她会马上接过来,提醒我们注意。一个村里人问我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说你现在当官了,有机会就多捞一点,也可以贴补一下家用。母亲听了之后立即接上话说:“在外面工作,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最重要,挣钱多少无所谓。钱挣得再多也没有穷尽的时候,该你拿的钱你可以拿,不该拿的就不要去想。平安是福啊。”
每次回家,弟兄们总会抽出时间和母亲坐在一起长谈一次,谈家庭的过去,谈现在的境况,谈今后家庭的发展。很多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事情,自己已经记不起来了,母亲仍然记得非常清楚。也就是在这样的漫谈中,让我们对家庭又多了一份了解,更增添了一份责任。钱理群先生说得好:“全家人在一个庭院里,朝夕共处,邻里间鸡犬相闻,来往密切,这就形成了充满亲情、乡情的精神空间,自有一种口耳相传的、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方式,这对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我现在愈发体会到这样的一个庭院对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重要性。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一个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献给子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