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技术,关注心灵

标签:
教学勇气教师心灵成长历程教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英特拉托《我的教学勇气》一书有感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这就是《我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的主旨。但在现在的学校中,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教学是最为普遍的,上升到心灵层面的教育是非常罕见的。
为什么教师的教学常常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教师感到待遇不公。教师坚信自己工作的基本价值,从事的是对家庭、儿童、社会举足轻重的大事,可也认为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与教学重要性相称的报酬。比如说教师感到信念被毁。教师坚信自己的使命是引导孩子从原地起步,支持、激励孩子健康成长,但社会对升学率的渴望使得教学走火入魔。比如说教师感到负担过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工作的强度越来越大,心里的负担日益加重。比如说教师感到孤立无援。人总是处在某个集体之中并在这个集体之中获得成长,但现有的学校组织文化和教师授课制度却使得很多教师感到孤独寂寞。比如说教师感到底气不足。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正在影响学生的人生,但这样的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指标才算达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衡量?好像很难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量化。工作的成就不具备彰明较著的特性,你说教师能够底气十足吗?
应该怎样做才能够使教师全力以赴、精神抖擞地去工作?英特拉托通过20多位教有所成的教师的成长经历和成长故事告诉我们,有三条道路可以尝试:
第一,转向内心,发现自我
我是谁?我为什么执教?我的信念是什么?我的信念和我的教学是否融为一体?……当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倦怠的时候,当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感到困惑或者孤独无援的时候,我们应该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来,静静地思考这些问题,在探索之中寻找答案。在美国的教师培训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培训项目教师就是“静修”,每次有5天左右的时间,让教师完全脱离教学工作的纷扰,静静地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反思,并坦诚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一些苦恼,在交流中获得认识和升华。
我们之所以听不到世界试图告知我们的真理,是因为我们不去倾听居于自己心中的“教师”。内心某处其实明白什么是世界的真理,可我们却有意把真理严密地藏掖在心中的暗角,这样我们就可以佯装不知真理,从而也不必与真理打交道。
倘若我们更多的人都来凝神倾听自己心中明察秋毫的“教师”,那么就能分清何为错综复杂的真理,何为避难就易的谬误。
倾听自己或许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造成难以释怀的内心冲突,甚至带来迫不得已的个性突变,但倾听内心是我们与世界现实重新建立联系的最可靠途径。只有当我们是从“心内”接听关于世界的新闻时,才更有可能相信从“心外”听到的消息。
自己的诉说有人倾听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有人倾听可以满足自己那种被期盼被人认可、理解、赏识、敬重的心愿。因此,倾听,专注的倾听,是引发个人变化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只要我们心甘情愿地去倾听,就能治愈人世间的许多创伤。想一想,倘若黑人和白人,亚裔美国人和拉丁美国人能谦恭地相互倾听,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想一想,男与女、老与幼、僧与俗、富于贫之间彼此能相互倾听,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场面。可是,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早已不去倾听,在他们度过的岁月中只顾张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不愿侧耳倾听对方的意见。
有些人没有倾听的习惯,既不愿意倾听自己,也不懂得倾听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害怕听到自己不想听到的话语,害怕听到促使反思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感情、思想、行为的话语。倾听似乎算不上送给他人的一件礼物,但至少可看作改变的一个起点——事实上,又何止是起点。
在教室里总回多出一个人——内心教师,等着每一个人将他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那是因为我们知道学生有一个内心导师在引导他们。如果是以知识为中心,那是因为我们知道内心教师的另一个名字是真理的精神。
第二,挺身而出,建立联系
教育上的成功在于学生、教材与教师之间的联系,需要能够起到这种联系的教师,需要由这些教师来促进课堂上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交流和沟通。
美国教育学者帕尔默说:“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地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地依赖于我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相信自我以及将自我收放自如地用于教学。”帕尔默把教师喻为编织能手,他们手疾眼快地摆弄梭子,将教师、学生、教材编织成一幅不分彼此的“织品”。他说到:“优秀教师形成的联系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心灵在此取古时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汇聚之处。”
教师需要教学技术,也需要学科专门知识,但若无所用心,缺乏灵性,所有这些都微不足道。查阅字典可知,做事“用心”意味着做事时善于激发他人的信心、胆量、勇气、活力,那么教学“用心”即意味着要使学生感到在场的是位有血有肉的“真人”。一个心不在焉、心灰意冷的教师,即使身处教学现场也只不过是一具用硬纸板裁剪出来的“假人”,虽然顶有“教师”的名号,却表情呆若木鸡,身躯扁平僵直,死气沉沉。
最具现场教学风度的教师应该是:
·敞开心扉去感知现场发生的事情;
·适应现场的各种需要;
·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地因时地另辟蹊径;
·如果一时无法另辟蹊径,要谦虚与诚实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教育(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decuare,意思是“教养、抚育”,暗含要由一个成人团体引导儿童的学习过程。不管课堂多么富有诗情画意,优质教学不能仅靠某一个教师来维持,优质教学需要一个真正的学习团体营造相互信任的空间。
将教学和自己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建立联系,将教学和教材背后的价值观建立联系,将教学和教师团队建立联系,教师的教学就有可能走出现有的技术层面,达到新的境界。
第三,进行变革,尊崇心灵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做的从来不是大事,只是用大爱做小事。” 教师要用自己的工作来激励青年人,帮助他们乐于在逆境中寻找答案,接受世界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深邃的可能性。让他们认识到,为了了解真我,必须忘我地,不是做大事,而是用大爱做小事。
《我的教学勇气》 [美]山姆·英特拉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