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想到的
(2008-09-04 11:36:46)
标签:
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主要发现启示文化 |
分类: 他山之石 |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已经进行了四次,第五次调查从2007年8月开始启动,12月正式入户执行。经过调查执行、三级问卷复核、数据录入处理及分析工作,目前调查结果全面完成,于2008年7月正式发布。
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样本城市有56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从上届的8000个增加到20800个,农村样本由原来的20%提高到25%。样本总量中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8700:6200:5900。另外,本次调查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样本,少数民族地区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15.6%。
调查内容:
包括国民对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络出版物等各类出版物的阅读时间、购买数量和金额;包括书刊等出版物购买渠道、阅读场所、阅读倾向的情况;包括家庭藏书情况;包括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杂志社和读者最喜爱的作者的情况;包括国民对版权认知,对盗版出版物的认识情况;也包括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使用情况等。
主要发现:
1.报纸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图书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
报纸是阅读率为73.8%,位于首位(2005年未调查报纸阅读率)。
杂志阅读率为58.4%,排第二位,比2005年的47.9%提高了10.5%。
图书阅读率为48.8%,排第三位,比2005年的48.7%略有回升。
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17.1%。
2.我国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高,国民人均年阅读图书4.58本,平均家庭藏书量为76本。
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高,69.1%的被访者认为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在18~29岁年轻人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
我国国民平均每人阅读图书4.58本,比2005年的人均4.5本增加0.08本。其中城镇人口平均每人读书6.68本,显著高于农业人口的平均每人3.51本。
我国国民家庭藏书量平均为76本。其中城镇人口家庭平均藏书105本,远远高于农村人口的48本。
3.国民人均月阅读报纸约7.4份,通过购买获得报纸的比例为72.6%,报纸自费购买市场已经形成。
在我国识字者报纸阅读总体中,每月读20份以上报纸的读者比例最高,占24.5%;而不读报纸的人数比例达到39.9%。在报纸阅读人群中,通过自费购买方式获取报纸的达到72.6%。在所有渠道中,报纸读者通过报摊购买获得报纸的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家庭订阅、借阅、单位订阅的途径获得。
4.2007年国民人均月阅读杂志约1.7本,文化娱乐类杂志的阅读率最高,近七成国民可接受的杂志价格在6元以下。
城镇户口居民人均月阅读杂志约2.7本;农业户口居民人均每月阅读杂志约1.1本。
文化娱乐类杂志的阅读率最高,达到45.9%;其次是家居生活类杂志,阅读率达到39.7%;第三是文学艺术类杂志,阅读率为35.0%。财经管理类、学习辅导类、学术科技类和卡通漫画类阅读率偏低一些。
5.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电子书;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的读者规模均超过200万人。
在我国图书读者中,知道/听说过电子图书的人群占总体的47.4%。过去一年阅读过图书的人群中,19.3%的人口阅读过电子图书。其中男性中21.4%,显著高于女性中的16.3%。城镇人口中电子图书阅读率为24.8%,远远高于农业人口的14.7%。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选择比例高达79.7%。其次为下载阅读,占49.6%,这部分人群具有高学历、年龄较大、高收入等特征。
6.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总体普及率为65%,已建成农家书屋地区对农家书屋平均使用频率达到人均年6.7次。
7.国民动漫产品接触率超过二成,动漫产业潜力逐现。
8.国民对版权的认知度超过七成,经济越发达、城市规模越大的地区,民众的版权认知度越高。
9.国民盗版出版物购买率持续下降
2007年我国国民的盗版出版物购买率为41.9%,与2005年的45.5%相比,再次下降。
盗版音像制品的购买率为最高,76.6%的盗版购买人群表示购买过音像制品,一般图书的购买率位居第二,有36.9%的人群购买过一般图书,而游戏软件和计算机软件的购买率则维持在6%左右,购买比例较低。
几点想法:
作为一个教师,在关注上述调查数据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学校的教师是如何对待阅读的?
1.教师每年读多少书?
2007年国民人均年阅读图书4.58本,这样的数据在全国教师的群体中是否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在阅读的书籍中,有多少是和教育有关的?因为没有调查,我不敢做出判断。不过根据我的平时了解,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一年之中读书达不到这个数字,当然这要去掉那些练习册、试题汇编之类的书籍。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教师不读书,培养不出会读书的学生。教师的学习习惯的学生的影响,往往比学科本身更为明显。
2.阅读的重要性
“18~29岁的年轻人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这是本次调查的一大发现。和这个年龄段对应的人群主要是正在就读高等学校的学生和刚毕业不久的新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人群显然不在其列。这和我们现在拼命追求升学率有很大关系,也和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有关。
3.阅读的趣味
国民的阅读趣味中,文化娱乐、家居生活、文学艺术方面的阅读明显高于其他,说明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有通过阅读得到心灵放松的需求。学生这个群体阅读的趣味是什么?如果调查一些教师,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说法,但并不完全相同。真正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趣味,以此为起点加以引导,可能是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基础。
4.阅读的新趋向
手机报、电子杂志等随着手机、MP4等功能的完善,已经成为继网络阅读之后又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同时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引导这一潮流的,往往就是青年一代。教师只有了解、理解这些变化,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阅读。
5.关于盗版
曾经有一段时间,教辅资料的盗版现象也是铺天盖地。一些老师在利益的驱动下,为学生购买这些盗版的资料。其实教师在做出这种行为的时候,就已经左右孩子的盗版、对版权问题的认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三令五申下,这一现象目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并没有从根子上解决。很多时候,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一节课的说教,并不比一件事情的处理所带来的效果好,教师自己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
爱默生说:“最珍惜书籍的人本身就是最聪明的人”。蒙田说:“我像吝啬鬼对待自己的财宝那样,迷恋着图书。我坚信,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享用它;我为能享有这种权利,而感到心满意足。每当我启程上路,总要书籍陪伴着我。”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民族,更容易从阅读中看清楚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更能够理性地迈出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