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十年
(2008-08-25 14:36:46)
标签:
工作变动教育经历情感 |
分类: 我的心情 |
从今天开始,我将离开杨浦,离开培养我多年的杨浦高级中学,到虹口区教育局担任副局长一职。从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到区教育局的教育行政管理,这期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将努力学习,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掐指一算,在杨浦工作已经整整十年,十年的经历让我感慨很多。
先说教育管理方面。1998年我辞去了副校长(副处级)的职务到上海来求职的时候,本是准备好好把书教好就够了,不想再涉足教育管理工作了。没想到只轻松了一年,就在校长的劝说中又走上了教育管理之路。我在安徽淮北是从一个普通教师直接提升为副校长的,没有中层管理经验的积累。在杨浦高级中学,学校给我提供了多个工作岗位,先是年级组长,然后是教务处副主任、科研室主任、校长助理,让我在不同的岗位上熟悉情况,积累经验。除了学校的工作岗位外,在教育局的安排下,我还先后到杨浦初级中学担任校长,到区重点高中建设中学主持工作,去年又回到杨浦高级中学担任副校长。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的任职,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管理理念的舞台,多样化的工作经历让我对区域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积累了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经验。
再说自己的专业发展。应该说我非常幸运,刚到上海工作不久,就赶上了上海市“二期课改”以及全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新的课改理念让我如沐春风,意识到一个巨大的探索空间在等待着我。在这十年中,我在三大方面全面参与了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并在每一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是课程建设方面,我积极学习课程理论,投入新课程的建设。作为市教委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核心组成员,参与了“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的研制工作以及相关的教师指导手册、学生指导手册的编写工作,自己还撰写了《课题型课程的探索》、《高中物理课题研究》两本专著;作为拓展型课程教材审定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多个教材选题立项的审查工作和多本教材的审定,自己还主编了《历史与科学的对话》拓展型教材,供全市各高中选用;作为基础型课程的研究者,参与了《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工作,为我市物理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次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关于物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展示课,在全市首开先河;我有多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方面的实录性教案和课改探索文章在各种物理教学杂志发表;我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结合鲜活的教学案例提炼出的对“五个教学基本环节”解读的讲座,在不同的省市开讲,均受到与会教师的热烈欢迎。第三是在课程评价方面,四年受聘担任高考专家组成员以及多次参与高考命题的经历,让我对课程评价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掌握了不少课程评价的“技术”,在将这些“技术”向学科教学迁移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认识。
三说组织的关心呵护。一个人的成长,首先需要自己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组织的关心和呵护。在杨浦工作的这十年,一直得到杨浦高级中学、区教育局、区委区政府以及区政协相关领导的关心、帮助、支持和呵护。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获得杨浦区首届学科带头人、杨浦区园丁奖、杨浦区十大杰出青年、杨浦知识创新区拔尖人才、上海市特级教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都是在这十年之中实现的。是各级领导给我搭建了专业和社会活动的平台,让我在这些平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才有了这样的一些荣誉和机会。一个人,离开了组织的关心和培养,全凭自己单枪匹马去闯荡,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更让我感动的是,面对我这次到虹口区的任职,从上到下的各级领导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和大度,尽管非常舍不得,但还是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并为我的调动提供了尽可能的方便。
作为一个新上海人,杨浦的这十年,是我在上海蹒跚学步的起点,是我逐渐融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开端,是我永远难以忘记的十年。我会珍惜杨浦这十年呵护我成长的点点滴滴。虽然工作岗位变了,但家仍然住在杨浦,自己仍然还是杨浦的居民,我还会继续关注杨浦的发展,也会通过各种途径为杨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成绩和荣誉只代表过去,面对全新的工作岗位,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将继续坚持自己在杨浦工作期间所养成的坚持不懈、勤奋努力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走好在虹口教育工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