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瑞典风情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6月21日,是北欧国家的仲夏节,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夏至。在北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可以和圣诞节相媲美。因为一年中阳光最充沛的一段时光,就在这仲夏节的前后。不过很遗憾,我已经结束了自己在北欧的奔波,回到了国内,不能亲身体验他们的欢乐。
北欧之行虽然结束了,但有关北欧的点点滴滴还没有写完,我将通过文字和照片,继续记录对北欧各国的印象。今天的故事还是关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
1.“瓦萨”战船
斯德哥尔摩有众多的博物馆,其中位于斯堪森岛上的“瓦萨”沉船博物馆是最具特色的一座,它是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上一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的。打捞、修复沉船工作前后持续了近20年,瑞典的专家、工人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一丝不苟地将战舰恢复了原面貌。从水中捞出的万余件船体附属部件和700余件雕塑,经过防腐、防缩处理之后,也都放回到船上原来的位置。之后,又是经过数年船身加固等艰苦工作,沉船修复工作才告结束。现在的展出的这艘沉船,有95%以上的部件是原来船上的物件。
瓦萨沉船博物馆外观
据说“瓦萨”沉船还是全瑞典唯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物。这艘用橡木制作的古战船是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1625年开始建造的。当时的瑞典是周围列强吞噬的目标,为了提防邻国的侵袭,也为了自己本国领土的扩张,古斯塔夫二世下令建造了四艘战舰,“瓦萨”号即为其中之一。这艘战船本是单层炮舰,可是,国王得知海上强敌丹麦已经拥有双层炮舰,便不顾设计者劝阻,下令增建上层甲板炮位,造成重心不稳的隐患。
船的截面图。加了一层炮舰后,重心升高,稳定性大大减低。
1628年8月10日,瑞典海军刚刚建成的战舰“瓦萨”号在无数观礼人群的欢呼声中缓缓下水。这艘69米长、1200吨重、装备了64门大炮、雕刻了700多尊精美神像的帆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豪华的战舰。雄心勃勃的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希望凭借这艘战舰,一举扭转其海军在与波兰的争霸战中的不利地位。就在这时,一阵强风袭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瓦萨”号船身猛然倾斜,在众目睽睽之下沉没。
“瓦萨”号古沉船
这一沉便是333年,到了1961年瑞典当局才下令打捞。航行历史虽然很短,但瑞典人仍视为国宝,因其呈现十七世纪瑞典人造船的技术与艺术,尤其船上的木雕功力至今仍令人激赏。第一斜桅下蹲着一具巨大的金狮塑像,船尾龙骨有 6 层普通楼房那么高,分 50 多层,精心雕刻700 多件雕塑品,表现了在17世纪文艺复兴晚期影响下瑞典流行的艺术风格,简直可以和瑞典皇家宫殿媲美。这些涂色或镶金的雕塑品,有威武的戴盔披甲的骑士,有婀娜多姿的美人鱼,有挥剑砍杀的罗马士兵,有神话里的各种人物,有形形色色的纹章和基督教的“圣经”,还有象征着美好和纯洁的裸女。雕塑品的最上部,则是被烘托着的满布金箔的瑞典皇家盾形纹章上的两只雄狮。远远望去,这一切是那么的瑰丽多彩,金碧辉煌,寓威严于富丽之中,真不愧为是显赫一时的战舰。舰旁的展览室里,陈列着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原“瓦萨”号舰上的实物,其中有帆、炮、人体骨骼、水手服、工具、金币,甚至牛油、罗姆酒等。
1:10缩小后的复原船
瓦萨沉船是瑞典国力大损的难忘经历,是瑞典海上征战逐渐终结的开始,是瑞典中立政策初露矛头的动因,是瑞典得享和平的源头。古斯塔夫二世去世后瑞典由盛转衰,并在19世纪初彻底退出了欧洲列强争雄的舞台。可以说,1628年与“瓦萨”号一道沉没的,是一个“现代的瑞典”;1961年伴随“瓦萨”号出水的,则是一个“后现代的瑞典”。最近的200年来,瑞典这个国家没有爆发过战争,人们生活富足。从列强争霸到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一种转变,值得其他国家思考和借鉴。
瓦萨博物馆后面的梅拉伦湖
瓦萨博物馆前方的瑞典民俗博物馆
博物馆里展览了17世纪打捞大炮时用的潜水钟,这是一口金属制造的巨大的钟,里面可以容纳两三个人同时工作。当潜水钟缓缓沉入水里的时候,空气集中在钟的上部。当钟沉到水下20米的时候,空气被压缩,正好占据了钟一半的体积。这个巧妙的设计使工人可以从容地打捞沉到水底的大炮。
潜水钟
2.瑞典皇宫
瑞典皇宫是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斯德哥尔摩主要旅游景点。坐落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建于17世纪,是瑞典著名建巩学家特里亚尔的作品。正门由两只石雕狮子分立两旁,两名头戴红缨军帽、身穿中世纪服装的卫土持枪而立,显得十分威武森严。皇宫四壁有许多精美的浮雕,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场院。南半阙的王宫教堂和国家厅以及北半阙的宴会厅至今保持着原有陈设,对公众开放。现在的瑞典国王虽然不在这里居住,但每天仍然开车或者乘坐游艇到这里来办公。
皇宫的正门
皇宫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正门的前方是一条像小河般的波罗的海海峡,海峡的对面就是议会大厦;右侧是梅拉伦湖,国王上班乘坐的游艇估计就停泊在这里;左侧有一个广场,是瑞典国王接见外宾举行欢迎仪式的地方。没有接待任务的时候,这里游客如织,人们在这里和首位的士兵合影,并进入皇宫内部参观;后门的广场上,有一个高高耸立的石柱,这个石柱就是古老的斯德哥尔摩的中心点。斯德哥尔摩这个城市就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点逐渐向外建设的。
皇宫左侧的迎宾广场
迎宾的礼炮和卫兵
皇宫大院一景
皇宫后面的城市中心石柱
在皇宫后门的对面,还有一个不起眼的黄色建筑,经介绍才知道这是一个芬兰东正教的教堂。这个小教堂看上去没有什么特色,但却有一个非常有名气的雕像——全欧洲最小的雕像,吸引了很多的人们前来和它拍照留念。
位于皇宫后门对面的芬兰东正教堂
教堂内的欧洲最小雕像
站在峡湾街上观看整个斯德哥尔摩的全景,也是很令人向往的。可惜的是我们去的时候,天气不是很好,能见度不是特别的高,拍出来的照片层次不够分明,只能凑乎着看了。
远眺斯德哥尔摩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