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际教育学校教育育儿育女教育 |
分类: 校园一瞥 |
我分管学校国际部的工作,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和我们办学合作的国际友人。这些天,一些韩国朋友的善举,让我非常感动。
6月6日,我们的合作伙伴朴先生来到学校,通过学校国际部向遭受地震灾害的灾区人民捐款。他告诉我们说,自己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了捐款,想到和我校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定要通过我校国际部再捐出一笔款项,心里才能平衡和安慰。
6月11日,JK公司的金院长来到国际部,也拿出了一笔捐款。她告诉我们,前些日子她在韩国期间,和在我们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进行聚会,这些家长对汶川的大地震都非常的关注,他们自发组织募捐,请金院长将大家募集的款项带到我们的国际部,通过学校转赠给需要帮助的灾区人民。
两笔捐款,折合人民币16000元。于患难处见真情,我为韩国友人的举动而高兴,被他们的善心所感动。
自从今年1月底带学生到韩国的釜山、汉城与当地的友好学校进行交流互动以来,我就一直很关心着韩国的情况。我们去的时候,李明博还是一个高票当选的候选总统,现在从政才几个月,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烛光示威,人们因为政府同意进口美国30个月以上的冻牛肉,担心被传染上疯牛病,而产生了对政府的强烈不满,李明博的支持率锐减,甚至于喊出了要求李明博下台的口号,政府内阁已经被迫集体辞职。不过看来民众并没有就此罢休,烛光示威的人们一天多过一天。尽管韩国国内民众的情绪如此的不稳定,他们还在惦记着我们国家的灾民们,这样的视野和胸怀,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前几天的博文中,我曾谈到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影响,我越来越感觉到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做人方面的重要性。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里有德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有专门的教育计划,有着连贯的、要求一致的教育氛围,有着同伴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在这样的环境中,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是中规中矩的,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当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之后,很多规范和要求就都变了样。在自己家庭的小环境中,没有了很多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变的很随意,而在这随意之间,很多孩子得到的“教育”比学校教育给他的东西要深刻的多。经常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说现在5+2=0,意思是说,5天的学校教育取得的成果,经过2天的周末,就荡然无存了,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说法,但从中可以体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合拍所带来的教育困境。
1月份去韩国考察期间,我比较注意观察、了解了韩国的社会、家庭对子女成长的教育,感受还是很多的。回来之后,我曾经和我们的副区长讨论这个问题,建议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教育,引起了庄副区长的共鸣。韩国朋友在这次抗震救灾活动中的捐款善举,也是一种很有意识的家庭教育。朴先生在有了捐款的意向之后,首先就是和家里的亲人、孩子谈自己的想法,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们的博爱教育。
我们学校的国际部有几十位韩国的学生在这里求学。从这两年毕业生的总体情况看,出路还是比较理想的,大部分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进入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行深造,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也让这些孩子的家长们放心了很多。国际部的老师们都非常努力,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力争一届比一届考得好,用我们辛勤的付出,为学校赢得声誉,为孩子们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