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感悟文化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黄玉峰《说苏轼》一书有感
封面
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去年作客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文化中国》栏目,就《天地一文人——苏东坡》这一话题,以苏轼人生脉络为主线,结合苏轼在各个时期的文章、诗词,用20讲的篇幅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苏轼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艺术修养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在讲座的基础上,又对文本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出版了《说苏轼》这本书。今天的4月份,他托人赠送了一本书给我,并在扉页上留言,让我好生感动。在读完了计划中的丰子恺系列之后,赶紧拿起这本书,跟着黄玉峰先生的思绪,进入苏轼——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黄老师在扉页上的留言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在诗、词、绘画、书法、从政……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赫的成就,几乎无人能够望其项背。凡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人们,估计都不能避开苏东坡不谈。苏东坡的也是一个在诸多方面引起研究者争议的人物,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分析研究苏东坡时的出发点不同,做出的功过是非的评判也各不相同。
不仅我们国家有一批热衷于苏轼研究的人,在国外,苏轼研究也非常热。美国学者艾郎若说:“苏东坡不仅在中国,在欧洲、美洲,直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有的文化巨人。他的诗、画、文章和哲学思想都达到了特殊的高度。”另一位美国学者唐凯琳说:“在西方汉学家的心目中,没有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能像苏轼这样得到肯定和重视。这是因为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浩瀚渊深的‘苏海’,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2000年,法国举行了世界名人评选活动,评选世界千年英雄人物,共评选出12位世界伟人,苏轼就位列其中。
那么,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读黄玉峰先生的《说苏轼》,我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印象:
1.一个坚持自己主见的人
坚持己见,不因为个人的既得利益而放弃原则,是苏东坡一个鲜明的特点。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历经坎坷,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固执”。王安石新政时期,鼓动年轻有为的神宗皇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收到了司马光等一批老臣的反对,但神宗和王安石不顾一切,谁反对就罢免谁,连德高望重的司马光也没有办法,只好避开回乡去编他的《资治通鉴》。苏轼本来也是希望改革的,但他发现很多改革措施太激烈、太急躁、太过头,就奋笔疾书,向皇帝直言这样做的弊端,被王安石视为眼中钉,最终下放到杭州去做通判。
几年后王安石的新政失败,司马光重新掌权,推翻王安石所有的改革措施,把支持改革的人全部罢官,重新启用旧党人员。苏轼对此又看不惯,认为改革有些地方还是有道理的,不能全盘否定,并在朝廷上和司马光争了起来,气的司马光说不出话来。这样,苏轼又得罪了司马光这面的人,不久又被渐渐地排挤出朝廷。
苏轼就是这样固执地坚持自己独立的观点。而他坚持的观点却是不偏执的,是极宽容的。王安石下台都南京养老之后,苏轼还专门到他家里去看望他。固执表现为保持独立性,甚至不听领导的话;宽容表现为处处将心比心,看到人是有缺点和欲望的,处处为人着想。这也是正是他一生不断受挫的根源。
就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能够做到坚持己见,又谈何容易啊!正因为如此,才更显示出苏轼的高贵。君子“和而不同”,创建和谐社会,需要有更多像苏轼这样的人。
苏东坡的一生,四十多年为官,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大循环:“在朝——地方官——被贬”。无论是在那个阶段,他都很会享受生活。
就说第二次被贬到惠州的情形吧。一到惠州,苏东坡就开始为自己建造房屋,题写匾额,完全不是那种心灰意冷心态,而是非常乐观、豁达地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不仅盖屋、酿酒、广交朋友,还少不了赋诗作画。他的名气是那样的响,每作一首诗,马上就能传播开来。有一天,他写了《食荔枝》的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被他的政治对手看到,心里很不舒服,好个苏东坡,被贬还那么舒服啊,那就再贬远一点,贬你到海南岛,看你还能“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善于享受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说流传至今的东坡肉,比如说他喜欢交往、朋友众多;喜欢饮酒、精于茶道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一个人是否会享受生活,与钱多钱少其实关系不大,关键在于自己又没有情趣、品位。外界的条件不是完全可以由我来左右的,但内心的情绪可以由我自己来把握。苏东坡的超脱与旷达,完全是因为他对生命的理解,这种理解来源于传统文化,来源于儒道释,来源于诸子百家。
3.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
黄玉峰先生在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有一天傍晚,外面刮起大风,大雪纷飞,天渐渐暗了下来,苏东坡独在驿所取酒解寒,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个人,头上的竹笠已经积雪盈寸,看不清脸。他早已浑身僵硬,进了门就向苏东坡要吃的,说是饿坏了。苏东坡二话没说,就叫人赶快备饭备酒,同时让这个人擦洗干净,换上他的干净衣服。开饭时,苏东坡拿出自已藏着的好酒,与这个陌生人对饮起来。这个陌生汉子也许实在累了,一吃完就呼呼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陌生人急着赶路,不打声招呼就走了。苏东坡甚至还来不及问他的名字。
一个人的素质,往往表现在对陌生人的态度。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好是自然的,也是应该的,问题是你对陌生人如何。苏东坡有一颗大慈大悲之心,表现在他对所有的人都特别地关心。
苏东坡不仅对陌生人好,就是对囚犯也是大慈大悲的。
苏东坡说,自己为别人做好事,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能利人济物,他就高兴。他的这种悲悯情怀,一方面是因为他心地善良,另一方面也与他饱读儒家著作,懂得民为贵的道理有关。他在本质上是一个有平等意识、有博爱情怀的人。
4.一个亲情柔情满怀的人
本书中,有很大的笔墨讨论了苏轼的重“情”,包括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夫妻情等等。
苏轼和苏辙,两位兄弟性格差异很大,一个洒脱外向,一个安静内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两人一生的情谊。一个有了困难,另一个竭尽全力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功名和荣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就是兄弟情谊的真实写照。
苏轼一生坎坷,但能够坚持走过来,除了他自己的个性旷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着丰富的感情生活,有一个和美的家庭。他的妻子王弗读过很多书,是一个聪明、贤淑、体贴的人。在王弗的眼中,苏轼就是一个需要时时照顾小弟弟,平时的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工作协调等,王弗都给了苏轼很多的帮助。王弗去逝十周年的时候,苏轼所写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了让人潸然泪下,也能从中深刻感受到他们深厚的夫妻之情。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所言凡近人情的往往是真的、善的、美的;凡是不合人情的往往是伪的、恶的、丑的。一个不爱父母、兄弟姐妹、妻儿朋友的人,怎么可能会爱天下呢?
5.一个人品才华盖世的人
苏轼在多方面都有着过人的才华。他琴棋书画无所不爱,词诗文章震撼千古。他为什么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
黄玉峰先生认为,苏轼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他的艺术修养固然分不开,但主要的是他的“意”,他想的比别人深,他的人品比别人高。要提高写作水平,最要紧的就是人品和思想水平。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诗歌。鲁迅说的好:喷泉里出来的是水,血管里出来的是血。
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做人,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础,才华盖世的基础首先是人品!从苏轼身上,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说苏轼》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苏轼人生”,是黄玉峰先生对北宋大文豪苏轼丰富多彩的一生勾描。第二部分包括“苏轼轶事”、“苏轼诗词”、“苏轼短文”、“苏轼哲言”。作者从苏轼的作品和后人的辑录中精心挑选了这些内容,并加以注释和评析,以便于读者更全面的地了解苏轼。
读《说苏轼》,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说苏轼》
黄玉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