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石洞谜窟旅游 |
分类: 旅途随记 |
位于黄山脚下、屯溪东郊、屯溪篁墩至歙县雄村之间的新安江畔有一片高不过一二百米的连绵小山,是黄山山脉的延伸部分,被人称为花山。这里因古人巧夺天工开凿而成的怪异石窟而闻名遐迩。
架在新安江上的索桥,是进入华山的通道
花山谜窟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地掩藏于这绵延的山体之中,在沿江两岸 5公里长的山群中共有36座石窟,目前可以观看的只有三个,编号分别为2号窟、24号窟和35号窟。由于石窟的洞口都比较小,石窟大部分都都浸泡在水中,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并不知道石窟的存在。据说是一人不慎掉入石窟中,人们在抢救他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些石窟,后来设法把水抽干,里面的秘密才逐渐展现出来。
进入2号窟时的景象
在2号窟内看洞口,水雾缭绕
2号窟的洞口在半山腰,洞口呈虎口张开之势。入洞后随坡下延,凉气浸淫,回望洞口,早已雾气腾腾。洞内有数十根开凿过程中有意留下来支撑山体的石柱,有的像一只靴,有的像一个尖劈,形状各异。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巧妙,依山借势,很好地利用力学原理,达到了平衡自身、支撑物体等作用,还给人一种安全之感。
像靴一样的石柱
与国内诸多著名天然溶洞相比,位于花山的石窟群并非天然而生的溶洞,而是古代巧夺天工人为开凿的怪异洞窟,石窟岩壁上当年的凿痕印迹至今依然清晰如初。洞内空间奇大,结构怪异,有的层层迭宕,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有的水波荡漾,迂回通幽。而且洞中一无壁画、二无佛像、三无文字,是谁开凿了这样的石洞?为什么要开凿?开凿出来的石料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用露天开采的方式?一个个的疑团,成了千古之谜。
处处可见的凿痕(1)
处处可见的凿痕(2)
35号石窟洞口
地下斜坡通道
洞中景象(1)
关于花山迷窟,人们提出了几十种猜想,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八种:
1.石窟屯兵说
众所周知,古徽州府是一个文化,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勤劳、智能的先人不但纷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徽州文化。还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气势磅薄,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
3.徽商屯盐说
洞中景象(2)
5.史前文明说
离石窟不无的地方就是齐云山,它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而道家有喜欢群洞以作福地修身养道的传统。从齐云山到石窟群有新安江水路直达,这种猜想可以解释石窟中有众多石房之谜。
洞中景象(3)
要想证实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说,要查询历史文献,看是否有关于石窟方面记载的信息;要进一步实地考察,包括将已经发现的36个洞窟全部保护性开发,看里面是否有新的证据;对少量发现的文物进行科学的年龄鉴定,推测洞窟开挖的大体年代;对这一年代的历史进行特殊方向的研究;等等。
我们期待着,花山谜窟之谜有一天能够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