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叙事:一盆水仙花

(2008-02-15 11:01:09)
标签:

教育方式

感悟随笔

教育杂谈

教育

分类: 教育故事

前些日子读到山东胶南市的 李霞老师讲述的有关一盆水仙花的故事,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旦期间,丈夫跟我商量到花市去买几盆花,摆在客厅里点缀一下节日氛围。于是,我们一起来到花市,很快选好了两盆比较大的杜鹃。准备结账时,我忽然发现有一盆小水仙,非常淡雅,散发着丝丝清香。我说:“咱们买盆水仙回家吧!我想等元旦假期结束把它带到学校,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丈夫爽快地答应了。

    回家后,我随便把水仙放在了儿子房间的写字台上,就忙着去做晚饭。儿子回家后,看到桌上的水仙,便问:“妈,是您给我买的花吗?”我反问儿子:“怎么样?漂亮不漂亮?”“不错,挺好的!”我仍在做饭,就再没有搭理儿子。

    可等我做完晚饭,来到儿子房间一看,禁不住呆住了。以前,儿子的书桌上总是弄得一团糟,我还经常督促他能收拾自己的书桌,甚至有时是我帮助他整理一下。今天是怎么了?他竟然自觉地把书桌和房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条有理。我禁不住表扬起儿子来,“看来儿子长大了,也懂得自己整理房间了”。

    晚饭后,我与丈夫一起到户外散步,话题自然就转到饭前发生的这一幕上。我说:“你不觉得咱们的儿子确实长大了吗?看到儿子自觉地整理房间,我心里真是由衷的高兴!”丈夫看了看我,笑着说:“其实,这是‘狄德罗效应’在起作用。”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都被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称为“配套效应”,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

    丈夫的话不由得让我想起刚读过的一篇小文章。一对夫妇开车经过一间乡下的餐厅,停下来用餐时,太太借用化妆室。她一进化妆室,便看见一盆盛开的鲜花,摆在一张旧式且非常雅致的木头桌子上。洗手间里收拾得很整齐,可以说是一尘不染。这位太太在使用过后,主动把洗手台擦得干干净净。用一点巧心,就可以使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美好,毕竟干净的环境人人都不想破坏。那家老板的高明就在此!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多用一点巧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改善的一件“睡袍”。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是劣质的“睡袍”,那么,你就别想孩子的行为有多高尚;如果我们给孩子们的是有价值的“睡袍”,那么,孩子们就会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一盆平常的花,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决定不把那盆水仙再带到办公室了,就让它静静地开放在儿子的房间吧!

 

一所学校有着很长的历史,但多年来校园环境一直不怎么样,教师和学生走在校园里,随手乱丢纸屑、烟蒂,随口吐痰的现象很常见。后来这个学校的校长发现,新改建的一个科技楼,卫生状况一直很好,因为楼内的装潢、浮雕、反映科技成就的复制品陈列……等,给师生营造了一个非常神圣的学术环境,每个人到了这里之后不由自主地就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了。受这一现象的启示,这位校长决定重新美化校园,彻底改变学校的面貌,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师生宣传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校园的面貌变了,师生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质量也随之提高了。

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上述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引起学生心理的内在变化,首要的是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设置目标,适时地抛给学生一件“睡袍”,激发学生自我转化的内在动机,主动实现良好的行为配套。“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并及时强化学生的成功,就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就像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样,“狄德罗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不好反而会起副作用。现在的房价很高,某人购买了一套住宅之后,心里想已经花费了这么多的钱,要让自己住的舒服一点,就不在乎再多花一点钱了。找人设计、装修、装潢,一不留神,又是几十万元下去了。装潢好的住宅确实很舒适、很温馨,但接着新的问题又来了:身上穿的、脖子上带的、出门行的……和自己的住宅不够配套,接下来又是一轮新的消费……

很多自己拥有的东西是不是一定都是必要的呢?我看未必。一段时间的新鲜度过去之后,很可能原来花费不少钱买回来的东西就变成了鸡肋。举一个例子:家庭里购买的跑步机、臂力计等健身器材,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不懈地用它?我就看到一些人的家里,将自己购买的这些健身器材束之高阁,然后又办了健身卡,到俱乐部去消费。

“狄德罗效应”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启示就是: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本身是中性的,人们在运用这种效应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全在于你能否正确认识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