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随笔/感悟体育竞技教育教学 |
分类: 他山之石 |
孙海平指导刘翔的训练,给人以更多的启示。孙海平不是天才,他的带教手法也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他自己做过运动员,刘翔之前的弟子是陈雁浩,但都不甚理想。他曾作过有意思的对比,“陈雁浩的训练量是我当运动员时的一半,刘翔的训练量又是陈雁浩的一半。刘翔一般每次有两个多小时的训练,最多一天也就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调整放松。”这与中国体育界长久以来讲究的大运动量大相径庭。
可以说,孙海平的执教理念几乎颠覆了中国式传统。在我们的印象中,田径领域的运动员,就是要靠大运动量来获得成绩的提升的,王军霞、孙英杰……无一例外。但这样的训练,除了昙花一现的成绩之外,给运动员带来的是终身的身体机能损伤,是身心的疲惫。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如何造成的?我想和教师的“大运动量”的机械操练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教过的知识,要让学生明白、理解,必需要经过大运动量的训练不可,所以每天“拼命”地给孩子布置作业,期待孩子熟能生巧。到最后的结果是孩子都学会了偷工减料,学会了支差应付,不仅没有起到练习的目的,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了对学科的兴趣。孙海平和刘翔的事例,或许可以给这些喜欢随意布置作业的老师一些启示。
2.“翔之队”
在刘翔的背后,有一支由五六个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叫“刘翔科研组”,他们专门为刘翔做科研工作,被刘翔亲切地称为“翔之队”。在110米栏的训练和比赛中,孙海平教练是指挥官,刘翔是突击队员,而科研小组是参谋部,其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情报,掌握“敌我”的情况,然后向指挥官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制定作战计划。
“翔之队”通常都是在刘翔睡觉的时候上班。“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用家用DV机拍摄刘翔日常的训练和比赛,并将画面传入电脑,对刘翔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刘翔的跨栏角度和跨栏周期等数据,再交给孙海平教练,以掌握刘翔的状态。”刘翔上午训练结束后,科研小组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用电脑做分析。当最终的结果被刻制成光盘的时候,刘翔正在自己的房间午睡。下午训练时,孙海平就能拿到刘翔最新的资料。如果是下午训练,科研小组就晚上加班,第二天一早,光盘就能送到孙海平手里。除了分析刘翔的训练和比赛情况,科研人员平时也会收集对手情况,为刘翔的训练提供参考。
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翔之队”的作用就像学校里的备课组和教研组。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对学科知识的分析研究、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认知特点的分析研究非常重要。只有对知识的充分理解,才能把握重点,突出难点,找准联系,只有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和理解,才能做到巧妙地铺设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那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备课组,是不可能知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的,教师自己要想获得专业提升也是很困难的。
3.刘翔输了怎么办?
《新民周刊》在今年的第37期上刊登了姜伯静的一篇文章,大意如下:
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刊文,题目是“每跨越一栏,刘翔承受的压力都在增加”。文章说,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在期盼刘翔在2008年的北京取得胜利。但是,让刘翔一个人承载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期望,未免过于沉重。
刘翔用他的天赋和努力,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不败的神。我们现在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北京奥运会上的刘翔必须得赢、一定会赢。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运动兴奋周期,忽视这些客观存在的规律,要求运动员所向披靡,是不负责任的。我们不允许刘翔有金牌之外的选择,可这是他能够选择的吗?绝对不是。那么,如果刘翔在北京输了,你我能够坦然接受吗?这将是考验我们是否成为“大国民”的重要时刻——我们渴望胜利,但应该平和地面对失利;我们热爱金牌,可更应该拥有一种胜也爱你、败也爱你的坦然。与其“每跨越一栏,刘翔承受的压力都在增加”,我们为何不让他“每跨越一栏,承受的压力都在减小”呢?
还是回到教育上来,我们的家长和亲友,面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有类似于对刘翔这样的期待呢?孩子从上学开始,就要求他一定要考到前几名,成绩稍微退后一点,家长首先就开始唉声叹气,然后就是拼命的补课、辅导,非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行。每当孩子表露出厌倦的神态的时候,家长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们所作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你。似乎孩子如果不按照家长设计的路线去走,就是极大的罪过似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家长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孩子承受了多大的压力、问问孩子自己的愿望呢?家长把自己的期望全部压在孩子的身上,让弱小的孩子来承担一个家族的希望,是否有点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