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方在庆《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一书有感
在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的传记可能是最多的。特别是联合国大会第58次会议正式宣布将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的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之后,有关爱因斯坦的文章和书籍更是层出不穷,《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
但这本书和其他有关爱因斯坦的书籍不同,这种不同至少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这是一本画传,它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来再现爱因斯坦的生平和贡献。这些照片数量众多,涉及面很广,有他的出生证、他的中学毕业成绩单、他写给奥斯特瓦德教授的求职信、他婉拒以色列总统职位的相关文件和他唤醒公众和平意识的最后讲稿等等,其中的很多图片平时只有专业研究人员才有机会接触,一般读者很难看到。我曾经看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不少书,但本书中70%以上的图片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其次,该书的专业程度不是很高,通过图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爱因斯坦的传奇一生,而且以图片为主的画传形式不仅容易读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有利于公众更全面地了解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有利于科学的普及,而不仅仅把他当作一个“神”看待。
1.爱因斯坦的学习生涯
方在庆通过《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画传告诉我们,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和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一样,平凡而又独特。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倒是不错,总是得高分,但学校的人文环境不好,“反犹主义”即使在小学的孩子们之间也很“盛行”,致使他不愿意去上学。考大学没有考上,经过在一所州立中学一年的补习,得到文凭后被推荐上了一个我们现在称之为专科院校的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他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却不是一个好的学生。他在中小学时就不喜欢“死记硬背的重复学习,让他感到厌烦”,而且他向老师公开表示这样的厌烦。上了大学,由于学校没有让他感觉到兴趣的理论物理学课,因此他经常逃课。他是靠着同学的上课笔记来应付每学期期末的考试。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爱因斯坦后天的成就呢?是天赋吗?爱因斯坦对此给予了否定。爱因斯坦不喜欢学校教育,但他在某些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这就是他具有非凡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他的父亲办着发电厂等企业,使得他自小就生活在技术世界之中,动手能力特别强。他虽然经常逃课,但在大学期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物理实验室里渡过的。他坚信,是好奇心、顽强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如此写道:“一定有什么东西深藏在事情背后……(我们的)思维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这种好奇心与顽强的自学成就了爱因斯坦,使他能够深入探究宇宙最深处的奥秘。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重点讲了他在孩提时代的两次“惊奇”,一次是四五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他的那个罗盘,让他感到非常的好奇;一次是12岁生日的时候,塔耳梅送给他的欧几里德几何学教科书,被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奇的几何学小书”。
当然,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这些。不过我还认为,从6岁开始陪伴爱因斯坦终生的小提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小提琴的练习,对于他的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智能又促进了他的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
2.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
很多人都在研究,为什么是爱因斯坦做出来这些贡献,而不是其它人?这种研究不是猎奇,也许就是一些科学技术政策制订者们思考和决策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就是好奇心,因为有爱因斯坦本人的《自述》为证;有的人认为是“孤独”,有的人强调“自信”,还有的人说是“逆境”……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这本画传中找到例证。
路甬祥先生在给本书的序言中认为,“彻底”二字贯穿了爱因斯坦的一生。1902年2月5日的《伯尔尼城市报》有这样一则启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愿私人为大学生和中学生彻底讲授数学和物理学。本人持有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教师资格证书,住正义街32号一楼。试听免费。”这是爱因斯坦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刊上,也是他唯一的一次用文字替自己做广告。我们一定注意到了上述广告中“彻底”二字。事实上,“彻底”二字作为主线贯穿他的一生。马赫的《力学史评》引起他的强烈共鸣,因为书中对牛顿力学的批判非常彻底;他和他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成员热衷于读休谟等哲学家的著作,因为这些哲学家试图从根本上为知识寻找一种坚固的根基。正是这种彻底性,使他从狭义相对论走到广义相对论,再到统一场论。他的成功与挫折,都与这种“彻底”性有关。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2005年北京召开的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做了题为“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的发言,重点介绍了爱因斯坦的“自由眼光”和“深邃眼光”。对于爱因斯坦的第一个科学创造高峰,杨振宁强调爱因斯坦生逢其时,他遇到了牛顿时代以来重写物理学的独一无二的机遇,并以其自由的眼光抓住了这个机遇。对于爱因斯坦的第二个科学创造高峰,杨振宁强调爱因斯坦没有什么机遇可抓,而是以其深邃的眼光创造了一个机遇,“这是一次纯粹的创造”。杨振宁认为:“爱因斯坦逝世五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学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而爱因斯坦晚年所写的《论内在自由》,是对杨振宁说法的有力佐证了。
3.爱因斯坦的爱情婚姻
爱因斯坦一生的生活、工作与性情中存在一些显著的、令人困惑的对立倾向,充满着矛盾。有人认为这种对立所产生的张力或许就是他创造力的源泉。他经历、见证和创造了世界历史的许多事件。他关于时间和空间、偶然与必然、宗教与哲学、政治与婚姻、战争与和平、名与利、生与死等诸多方面都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爱因斯坦的爱情和婚姻之中,我们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些对立、矛盾的境况。
爱因斯坦在阿劳中学补习期间住在校长温特勒的家中,和校长18岁的女儿玛丽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他上了大学不久,就喜欢上了同班同学米列娃。尽管如此,爱因斯坦仍然继续把他的脏衣服寄给玛丽,让她帮着清洗。
1902年,26岁的爱因斯坦不顾家人的反对,娶了来自塞尔维亚的物理学女学生米列娃,3年之后发表了5篇划时代的论文,其中关于光量子的假说、布朗运动以及动体的电动力学三篇论文各自引发了一场科学的革命。而改变我们固有的物、光、时、空观念的公式E=mc2直接导致了原子核能的利用。
到1915年前后,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婚姻已是四面楚歌。1919年,爱因斯坦提出,今后他得到的诺贝尔奖奖金全部交给米列娃(1921年爱因斯坦果然获奖,并遵守了诺言),以此换取自己的自由。米列娃同意了。爱因斯坦离婚后,立刻和他的表姐爱尔莎结为夫妻。次年即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按照这一理论,引力、时间和空间围绕星球、行星或黑洞这样的巨型物体弯曲。这一理论令爱因斯坦誉满全球。
是不是热烈的爱情,激发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灵感,令他先后两次攀上了科学高峰?他第二次婚后还有不断的婚外情,是不是想以此再获得一个灵感,完成他的统一场论?方在庆先生没有在这本画传中加以评论,只是用白描的手法,按历史顺序,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爱因斯坦的爱情、婚姻包括婚外情,既不造神,也不故意夸大人性的弱点。
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感叹道:“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学思想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通过读图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确实很令人愉快,但也不要忽视书中那出色的文字,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和体会,收获会更多。
《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
方在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