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禾木印象

(2007-07-12 23:08:11)
分类: 旅途随记

    计划之中的早上看日出,因为昨天晚上下了很大的雨,雾很大,未能如愿。
    吃了早饭之后,我们迈出了在禾木寻幽探奇的脚步。
    禾木乡是中国西部最北端的乡。乡政府所在地禾木村(也是我们所住的地方)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这个保持着最完整民族传统的图瓦人集中生活居住地,以蒙古族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为主,其中蒙古族图瓦人有1400多人。

禾木印象

镜头中的禾木村


    图瓦人属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使用的图瓦语是中国现存的稀有语种。图瓦人喜欢居住在山林地带,以放牧和狩猎为主,故又被人们称作“林中百姓”或“云间部落”。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坚持不与外族通婚,保留着古老、完整的部落和较强的氏族血缘观念。据说他们还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图瓦人的房屋多建在靠近水边的草地上,房子的地基、地板、墙壁和屋顶全用木头制成,这些小木屋特别的原始古朴,并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现已成为图瓦人的标志。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型雨棚,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昨天晚上雨下的很大,外面非常湿潮,但在这些小木屋中居住,并没有那种特别潮湿的感觉,可见这样的建筑也是经过长期演变之后保留下来的。只不过全用木头建造,有点过于“奢侈”,不太符合资源节约的要求。

禾木印象

图瓦人的小木屋。屋后的青山绕上了白云“玉带”,别有风味。


    在禾木村,处处可以欣赏到那原始的山野风光。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流淌着,欢快的高山雪水冲击着河床里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发出气势恢弘的声响。原始落村与大草原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呈现给人们一幅美丽的画卷。几缕炊烟、数匹牛马,悠闲地在如画般的村落里摇曳。整片土地仿佛流淌着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音符。

禾木印象

恬静的原野和悠闲的牛群


    禾木村的四周被群山和白桦林包围着。据说,禾木最美丽的时光是在秋天。每到金秋时节,层林尽染,绚丽多彩,白桦林一片金黄,映衬着银色的雪山,林边图瓦人的木屋更显得安详。站在禾木村西侧小山坡的平台上,可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远观日出、雪峰与涓涓溪流,近览图瓦人家,是拍摄日出、晨雾、木屋、禾木河的绝佳取景地。金秋时节总都有大批摄影师来到这里,寻找创作的灵感。我们等不到这金秋的季节,不过和夏日的白桦树留个影,感觉也很不错啊。

禾木印象

和白桦树的亲密接触


    很多老师今天在游览的时候都选择了骑马,我和崔老师决定徒步前行。从居住的小木屋出发,“淌”过禾木河(老崔今天可真的走到了河里),登上村西小山坡的平台,从远出欣赏禾木村美丽的风景。我们在这里选择了很多角度拍照,因为逆光,总觉得拍摄出来的照片不够理想。随着太阳的升起,气温也回升了不少,早晨出门时穿的羊毛背心、厚西服已经也穿不上身了,我们返回小木屋,换了衣服之后又登上了禾木村东北角的山坡,继续寻觅禾木美景。在这个山坡上,在繁茂的山坡植被中,我们意外发现了野草莓,隐藏在茂密的野草之中,一团一簇,青色的、红色的,恣意地生长着。我们采摘了不少,除了自己品尝外,还带回给同行的朋友们品味。

禾木印象

在山坡上采摘野草莓


    现在的禾木村,因为旅游开发,已经很有商业味道了。那些图瓦人的小木屋,很多都出租给了汉人,开旅馆、开饭店,开商店,生意兴隆。因为旅游开发,这里的人们也没有先前那样的纯朴了。昨天傍晚,我们的几位老师在一家图瓦人家的商店里歇脚,店主向大家推荐冬虫夏草,10元钱一根,三个老师信以为真,购买了二十多根回来,没想到那些“冬虫”和“夏草”是用某种胶水沾合在一起的,就像“蘑菇上面长了一个蚕宝宝”(李老师语录)似的,狠狠地骗了我们一把。
    禾木村离喀纳斯湖大约70公里,午饭之后,我们从禾木赶往喀纳斯。为了保护喀纳斯的自然资源,旅游区原来的度假村、宾馆等现在都已关闭,迁移到了离喀纳斯30公里左右的贾登峪。今天我们就住在贾登峪,准备明天观赏喀纳斯湖。

 

禾木印象在贾登峪宾馆房间内拍摄的宾馆周围的景致


    贾登峪晚上的气温也很低,宾馆为了方便客人,给每个游客准备了一个黄军用大衣,晚上大都排上了用场。这里的晚上有篝火晚会,要花60元购票观看,不过晚会的水平并不怎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