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找准自己位置做到最好就是成功

(2007-06-03 10:59:16)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李开复读《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有感

 

认识李开复是从他给中国学生写信开始的。因为对他的理念感兴趣,所以就开始关注他这个人以及他的言行,当在书店中看到他写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时,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下来。而列入5月份的读书计划,则是受到博友“老牛苯苯”的鼓励,她最近也在看这本书,我承诺读完之后写一点体会和她交流。

1.李开复的核心价值观

读书的过程中,有两个词在我的脑海中时隐时现,并逐渐清晰起来。我后来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这两个词实际上就反映了李开复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就是责任、真诚。

先说责任。一个在IT领域属于第一流的顶尖人物,在1998年顶着不被人们看好的巨大压力,来到北京,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除了因为他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的潜在前景有着非常敏锐的预判外,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微软下一步发展的一种责任。2000年回到美国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之后,依然在5年内先后回国15次,做了50次的演讲,写了4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并创办“开复学生网”和大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回复了数千个邮件,将如此多的精力花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是因为对祖国兴旺发达的一份责任和使命感。每次演讲之前,都要精心准备,并让自己的亲朋好友旁听,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对待每一份工作的责任。到北大去演讲,看到400位的报告厅里涌进了800多个学生,尽管时间安排非常紧凑,仍然决定连着讲两场,让每一个愿意听演讲的学生都能听到,反映了他对每一个莘莘学子成长的关注和责任。

再说真诚。可以说“真诚”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一个个影响李开复成长或成功的真实故事,几次在人生旅途中面临重要抉择时的心灵历程,通过这本书一点一滴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和自然。从准备从事政治和法律到改行搞计算机研究,我们看到了他当初的动机和改变决定的缘由;从对老板器重的人处理上的犹豫不决到成为微软的全球副总裁,我们看到了他在管理层面上的成长和成熟;在决定是否回国创业的时候,竟然使用“利弊对照表”帮助自己寻找真正的理想和目标,折射出开复博士心中深藏的爱国情结以及对自己发展前途的冷静而透彻的分析;从微软到google全球副总裁,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新的创新模式的推崇和追求。开复博士坦言:“在价值观以及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无论你的个性如何,无论你怎样选择,如果你缺少了诚信的价值观,你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立足,你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在这里,“诚信”作为“真诚”的直接价值体现,肩负起了承载整个“开复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使命。

2.李开复的成功同心圆

许多人天天嚷着要成功,但并没有多少人仔细想过究竟什么才是成功。李开复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总结出了一个“成功同心圆”:在这由三个圆组成的同心圆中,价值观是核心,态度作为内圆,行为是外圆。而价值观作为核心,决定了内圆与外圆中六种相关的态度和行为。这六种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给人的精神状态奠定了基础、给人走向成功做好的铺垫。

仔细想想看,这一“成功同心圆”确实是很有些道理的。一个人有了“自信”的工作态度,就会有更多发现“兴趣”的机会;一个人有了能够自我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只有持久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激情”,才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坚持不懈的进行“学习”;一个人只有养成反思和“自省”的习惯,才会有效地“执行”;一个人只有具有容人的博大“胸怀”,才有可能和他人有效“沟通”;一个人只有具有“同理心”,只有在成就别人之中成就自己,才能获得人们常说的“人气”。

我想,每一个读此书的人,都会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把自己也融入到书本之中,情不自禁地与自身作一对比,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进行一次自我的反思。“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成功并不能简单的与金钱、名利、地位画上等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定位,找准自己位置做到最好就是成功。”

3.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

中国的学生和员工和美国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人际交流、相互沟通和团队合作三个方面。读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我不知道这15%和85%的数据是如何得来的,不过这句话提供给我们了一个自省的方向。

可能和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国家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见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之类的处世“哲言”,使得很多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都是小心翼翼的,特别是在公众的场合,要求大家做一个发言和交流的时候,一个个都努力躲在主持人看不到的地方或者尽量将头低下来,不去和主持人进行目光交流,以逃避发言。有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心理。现在想起来,这真是一个非常不划算的做法。怎样让别人了解自己?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在相互的交流中,通过自己的发言反应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让大家明白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看法。有的时候,自己做了很多,但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评选先进和晋级更沾不上边,心理很不舒服,背后还满腹怨言,甚至恶毒咒骂领导和组室的成员不长眼,其实归根到底和自己不善于人际交流和沟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人际关系的复杂,也体现在团队合作方面。人们常说中国人每一个都是一条龙,但是三个凑在一起就成了一条虫,实际上就在批评我们的国人缺乏团队合作的态度和精神。当几个人组建成一个团队的时候,每一个都想成为这个团队的主宰,每一个都认为自己是很有想法的,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能容忍别人来管理自己,造成了团队之间的内讧。从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到小的一个组室的建设,这样的事例非常多,而且现在仍然源源不断地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现在的课程改革,特别提出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决策,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学校里,能够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如果没有备课组、教研组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和坦诚交流,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书不是很厚,但是感悟很多。摘录李开复的一段话,作为我的感想的结束语:

我希望中国青年可以从这本书中理解“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

一个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均衡自己的价值观、态度、行为的人;

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

一个既有勇气又有胸怀,既有理智又有激情,既自信又谦虚,既聪慧又善于表达的人;

一个追寻理想和兴趣、终身学习和执行、深谙与人相处之道的人;

一个能够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的人;

一个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的人;

一个“拥有选择的智慧”,并用智慧选择成功的人;

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

一个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  人民出版社  2005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