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于丹庄子心得》一书随记
前些日子持一张购书票到家附近的新华书店里消费,转了半天找不到自己心仪的书籍,就七拼八凑地买了一些,其中就有这本《于丹庄子心得》。
这几天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有点不知该说什么好的感觉。从整体风格上看,和《于丹论语心得》是很接近的,从对《庄子》的解读看,除了引用了其中的一些寓言和典故之外,没有更多的介绍。既然不知该说什么好,就不准备多讲了,谈两点感受。
1.《庄子》的写作风格
《庄子》一书,包含了深邃的道家的思想,因为深邃,所以很难为世人所理解。《庄子》采用了“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谓“卮言”是指出于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所谓“重言”就是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寓言”则是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在《庄子》一书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并且这些寓言故事都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于丹在她的心得之中,引用最多的也就是这些故事。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来诠释道家观点的做法,经常可以看到。于丹也举了不少例子来加以说明。
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与儒家积极入世的行为显然是矛盾的,但为什么庄子仍然会引用孔子的这些言论呢?说得通俗一点,可能就是那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名人了,庄子要想传播自己的思想,不借助于名人的“重言”可能难以让同时代的人信服。这就像现在很多人写文章一样,总喜欢摘录一些名家的“名言”在其中,来说明自己的做法或者观点的正确性。如果这样的推想正确地话,那么庄子也未脱俗啊!
再看看《于丹庄子心得》,可以看到其写作风格很有点类似于《庄子》一书。用《庄子》书中的阐述作为“重言”,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知的故事和童话作为“寓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观点。这是不是可以解释这样一个现象:为什么有关《庄子》注释的书籍到处都是,但于丹却让自己的《庄子》心得红火起来了?
2.心得是一个人的读后感
心得是一个人的读后感,在读他人心得时候,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比如说《于丹庄子心得》中,有一些说法就值得商榷。现摘录一段如下: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
比如,你从来没有遇到过你真正热爱的职业,可以让你用心去做。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体会到被激发的乐趣,没有享受自己得到提升的快乐,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被遮蔽了。
比如,在这个世界上,你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爱人,你的爱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了。尽管你有家庭,有儿女,过着寻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但是,你的生命没有燃烧过,仅仅因为你没有遇到那个人。
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
我不知道别人读了这段话如何想。我自己在想,一个人在某一岗位上工作的时候,如果总是在追问自己,这个岗位是否是最适合自己的,是否到一个新的岗位可以做的更好,那你说该人的工作能做好吗?很多人一生之中转换了不少的岗位,但却讲不出他最得意的成绩是什么,是不是和这样的不安心有关?
如果某一家庭中的夫妻二人每天都在想,睡在我旁边的这个人是我真正心爱的人吗?我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多一些比较的机会,让生命燃烧一次,找到自己的真爱,也不枉来世一场。那么这样的家庭能够长久吗?
人的身上确实有不少的潜能,但我们要开发的就是这样的潜能吗?
当然,这并非说《于丹庄子心得》这本书就不好,就一无是处,里面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心得是一个人的读后感,于丹如此,我的心得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