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plong
ppl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37
  • 关注人气:4,9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士为知己者死”之我见

(2007-01-14 10:36:22)
分类: 我的心情

前两天听了杨福家先生的报告之后,想了很多问题,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考就是其中之一。

“士为知己者死”语出《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后来,他变易姓名,漆身吞炭,使人认为不出自己,但几次刺赵襄子,都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因为他是义士而没有杀他。最后一次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说:“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原来范、中行氏并不是豫让的知己,只有知伯,把他看作国士,才是他的真正知己,所以他要用死来报答。

《战国策》上有名的聂政、荆轲、豫让,《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姜维等都可以归结为“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豪侠之士。他们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不惜生命、刚烈永诀,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成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它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洁身自好,“凤非梧桐不栖”;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如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

我认为,“士为知己者死”主要传递的还是一个“忠”字,是我国5000年文明中“忠孝”文化在一个侧面的体现。忠于谁?忠于比自己权位高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知识分子经常是地位不高的,他们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需要得到他人的赏识。他们一生都在奋斗,考取功名、做人幕僚、期盼权高位重的人看上和赏识、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当这样的机遇到来的时候,怎么会不舍出自己的身家性命,为赏识的人鞠躬尽瘁呢。

我非常赞同杨福家先生强调的“学校要培养社会的好公民”这样的提法,如果只有“忠孝”,没有公民的意识,我们的国家很难有好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必然会此起彼伏。从“好公民”的角度来看豫让,他的做法显然对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再说姜维,他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他心中的士道,更为了“知己”二字。于是,他为了诸葛亮一句褪色的遗言九伐中原,而放任朝中大权于不顾;他为了一个腐朽的王国呕心沥血,却招来穷兵黩武的责难;他为了一腔热血酬答知己的热血,苦心经营,反落得身死宗灭的下场。如果姜维真能实现诸葛亮的夙愿,克服中原,一统天下,那么此后他又将如何定位自己?姜维到底没有实现诸葛亮的愿望,这是一个王朝,一个政权,一个信念的不幸,但却是姜维本人不幸命运的大幸。

在今天的知识分子、今天的教师群体中,“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仍然是被很多人所认同的。我曾经的一个同事,非常有才华,在多方面的智能都比我高,他自己对此也有清晰的认识。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工作的时候总是漫不经心,得过且过。我和他曾经在一起做了好几件事情,每一次他都不愿意施展出自己的真本领。在一块熟了,我们一道聊天,我就指出了他的这个问题,他认为学校的领导没有赏识他,没有给他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他不愿意花费力气在学校的工作上。我认为他这样下去很可惜,就去给领导反映,希望领导能够给他搭建平台。领导也认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说让他和我一道做事情就是搭建平台,他自己不善于把握机会,让领导很失望。到现在,这位同事还是和以前一样,懒散地浪费着自己的才华,心情也不是很愉快。

我曾经的另外一个同事,学校的前任领导对他非常好,所有的事情都先告诉他,和他商量,他非常的满足,感到领导对他有“知遇之恩”,因此工作非常卖力。这位学校领导因故调离,换了一位新校长来了之后,对他和其他同事做到一视同仁,他一下子受不了了,感到没有原先的校长在时那么受“尊重”,因此心里开始失衡,学校做出的每一项决定他都感到不满意,其他老师提出每一项建议他都会大吵大闹一番,而且每每都要说:“我们原来的校长是如何如何对我的”,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这样闹了很长时间,新领导和他都身心疲惫,对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增加了很多负担。

“学校要培养社会的好公民”,从这个要求来看,学校中的教师首先应该成为社会的好公民。好公民首先是姓“公”的,他是我们国家的教师,不是哪一个领导的教师,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国家、对社会、对纳税人负责,而不是看学校领导是不是把自己当成“知己”;其次,好公民心中要有“公”,我们每天的教育活动,不是做给校长看的,是为祖国培养人才,是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校长随时都可以更换,但珍惜每一个生命、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千秋万代的事业这个根本不能改变,我们不能因为校长没有赏识自己就可以懒散地“混日子”;第三,好公民要做真人。

如果教师们把我们的祖国、把每一个孩子作为“知己”,那我就要大声呼吁“士为知己者死”了。

一孔之见,请各位指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