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重读马卡连科《教育诗》有感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1888-1939)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达三十二年之久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教育工作和文学工作始终是紧密结合着的,所以,他同时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教育诗》写的是发生在高尔基教养院里的真人真事,“这是非常复杂,非常细致的斗争。教养院里的人都是些未成年的违法者。这些跟随过白匪、犯过偷窃抢劫案的孩子们,对于教育方法,甚至对于全部人类的文化,都抱着彻头彻尾的态度。他们身上带着旧社会留下来的恶习,好逸恶劳、自私、欺侮弱者与女性。”这是一群怎样令人担心与害怕的“教育对象”啊,数量还多达几百个,难怪有人称马卡连柯的教育学是“战斗的教育学”。在长达八年的教育工作中,他奇迹般地改造了这些可怜的孩子,让这群令人头痛的“乌合之众”变成了一个值得羡慕、美好的集体。在这个近乎完美的集体里,许多性格鲜明的学童的个性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时时感到他们各具特色个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眼前。
《教育诗》是马卡连柯的代表作。此书用娴熟而幽默的文笔、充满激情的叙述,向人们描绘了马卡连柯和一帮问题少年相处的情景,阐述了这样一个教育观念: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全书分三个部分,描述了高尔基教养院的初创、成长、成熟的历程,向人们再现了“高尔基人”这一集体的发展、成长、成熟史。
再次读这本著作,仍然很受触动。比如说:
——要正确认识教育理论的作用
如何教育这些流浪失学儿童?这是刚接受教养院的时候,马卡连科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马卡连柯读了许多教育学的书籍。但他逐渐意识到,这些教育学的书籍,并没有告诉自己怎样该怎样做,自己努力的工作,得到的只有失望和徒劳无功。“我在想到教育学的时候,不禁怀着反感和怨恨:它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有过多少著名的人物,多少辉煌的思想……多少著作、多少纸张、多少荣誉!同时却又是一片空白,连一个小流氓都应付不了……”。看得出,面对如此众多问题少年,马卡连科深感以往教育理论的苍白和匮乏。他由此获得了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我手里并没有什么现成的科学和理论,理论应该从我眼前发生的全部现实事件里去归纳出来”,“我需要的不是和实际联系不上的书本上的公式,我需要的是刻不容缓的分析和行动”。
想想看,这样的信念,就是用在今天也是非常合适的啊。虽然每一次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但一和我们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同样会感受到这些教育理论的“苍白无力”。我们的老师,有几个是根据这些教育理论来实施教学的?我们的教育理论,又在多大程度上能针对学校的教育实际?不同的学校,教师的群体、学生的群体、教学的资源都不相同,要实现教育目的,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创造出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来。
——要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
马卡连柯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平行教育影响”。它是教育和影响个人的一种形式,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在这里,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会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而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瓦夏因为醉心于踢足球,以致忽视了家庭作业。马卡连柯不是找瓦夏本人谈,而是找来了他的好朋友舒拉谈起班上的一些事情,随后很自然地提到了瓦夏:“按瓦夏的能力来讲,他可以成为班上的优秀生,但是他沉迷于玩足球,结果什么都弄坏了。”接着又感叹道:“难道你朋友的意志就是这样薄弱,不能克制自己?不,决不会,我相信瓦夏是能够抑制住自己的。”随后马卡连柯又转到了其他的话题上。谈话之后,舒拉立即跑到瓦夏那里去,转告谈话内容,并用教师的姿态和声调使谈话更有感染力。从那天起,瓦夏已能坐下来做功课,在没有做好前,他能一直不离开座位。
彼得连柯连续两次到工厂去晚了,马卡连柯没有当面批评他,而是把他所属的全分队集合起来说:“你们分队的彼得连柯第二次迟到了。”并指责了全分队,分队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形。事后,全分队的人都来教育彼得连柯,对他说:“你迟到了,就等于说我们全分队都迟到了!”从此,彼得连柯不再迟到。
还有“队长会议制度”、“教养院同人”、“基本联队和混合联队”等等……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而要完成这个任务,苏维埃教育所需要的第一个形式就是集体。运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正确舆论、优良风气来教育个别学生,是马卡连科“平行教育影响”这一教育方法的精髓。
——要以任务驱动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马卡连柯认为:“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青少年特别富有幻想,学校的工作就是要给学生创设情景,将他们的幻想指向集体活动、指向集体发展的远景,这样他们就会更加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发展,学校集体也才能够变得生机勃勃、奋发有为。为此,马卡连科提出了“前景教育”的原则,认为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前景,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前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的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朝气蓬勃,永葆青春。这个原则又被称为“明日欢乐论”。
《教育诗》全书最扣人心弦并进入高潮之处就在第三部,这里详细记载了马卡连科具体实践他的“前景教育”原则的全过程。为了三百个库里亚日学童的命运而放弃经过他们苦心经营的田庄和美好的生活,迁到满地烘污的库里亚日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是紧靠乌克兰首府哈尔科夫的一所儿童教养院,里面有四百个堕落得“无可救药”的孩子,是一个强盗窠。他们在大路上抢劫,光是在教养院里,四个月就偷了值一万八千卢布的东西。促使马卡连柯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一个自由的人类集体的生存方式就是--向前行进,它的死亡就是--停滞。”当然,采取这样一个重大的行动肯定是有很多犹豫、争论和思想斗争的,但对前景的憧憬,使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是多么恢弘的教育之诗啊!
——教育要做到要求和尊重相结合
有人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马卡连柯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他看来,要求与尊重是一回事。对此,他解释说:“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表现了对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马卡连柯认为,在集体教育过程中,要求是必须的,否则就不可能建立集体和集体纪律。他指出,“要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即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要求。当然领导者所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乎情理并能实现的;在第二个阶段,集体的领导者周围已出现了一批自觉维护纪律的积极分子,他们所组成的核心会用自己的要求支持教师的意见;在第三个阶段,集体本身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这时,教师己无需要再提要求了,因为集体往往己向个人提出了过多的要求。在谈到“尊重”的时候,马卡连柯指出,“尊重并不是尊重外表的什么东西,并不是尊重脱离社会面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是对那些参加我们的共同劳动、共同工作的同志的一种尊重,这是对活动家的一种尊重。”
读了此书的最后译者所附的一篇文章“新人诞生和成长的颂歌”,我才知道这本书是一个节译本。后面有机会,还应读一次完整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