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会议纪要 |
我从开始做教师起,就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全国性的物理教学研讨会,从中获得了很多。我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程度就和这样的会议上有关。2004年的秋天,我曾经在杨浦高级中学筹办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首届全国物理特级教师论坛,但是因为自己是整个会议的策划着,每天忙着接待、安排,几乎没有能够坐下来静心地听上一两个报告,会议结束之后再去学习会议的材料,感觉就和听讲差了很多。这次的会议,我纯粹就是一个学习者,可以安静的坐下来,专心汲取养分了。
1.会议记录
我听专家的报告,有一个习惯,就是做会议的详细记录,感到很有好处。一是很多东西当时听了很有感触,但如果不及时进行记录,过后就常常想不起来了,常会感到很沮丧。及时的记录可以帮助我的长时间记忆,给自己的会议提供线索。二是很多会议上的专家讲话,当时可能来不及消化,记录下来回去之后仔细琢磨,会有许多新的认识和发现。我的好几篇科研论文就是由此撰写出来的。三是可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培养自己专注地听取报告的习惯,这本身也是对做报告的人的一种尊重。长时间的工作之后,听报告很容易打盹,养成认真地记录的习惯,还可以克服疲劳。
我带了电脑,开会的时候将自己感到有启发的地方和自己的感想直接输入电脑进行记录,一天下来竟然记录了7000多字,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议的紧凑程度。晚上回去的时候,还花了一点时间对当天的内容进行了回忆,感受很多。
在开会的时候,听到一些老师的议论,说个别专家的报告和中学的距离比较远,或者说以前曾经听过类似的报告,因此听课不够认真。我个人认为,只要自己沉下心来仔细聆听和体会,肯定会有收获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对待这样的机会。
2.邂逅何润伟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何润伟老师是有知遇之恩的。何老师当时是安徽省教科所的所长,省教学研究室的负责人。当年我在安徽破格申报中学高级教师时,材料要直接送到省高评委进行评定,何老师通过我的申报材料认识了我,此后一直在事业上关心我的发展。我两次参加安徽省高中毕业会考物理命题工作,就是因为何老师的提名。这样的工作促使我对考试评价工作进行相关的思考,也为我在上海能多次参加命题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是在听沪科版物理新教材的介绍时,突然在演讲席上看到何润伟老师的,他坐在束炳如老师的身旁,微笑着,看着他的老搭档向我们介绍这一新编教材的构思,偶尔还会伸出手,帮束老师一下。我几年前就听说他以苏州大学为基地,致力于新课标下物理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工作,而且编写是从初中物理教材开始的。我当时还觉得很奇怪,主要在江苏、安徽使用的教材,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现在想想已经释然了。出版社对教材编写的专注程度和投入力度,可能是大家在选择出版社时的主要评价指标吧。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没有多长时间,他们已经编制出了一套很有特点的高中物理新教材。
何老师和我8年前最后一次和他见面时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看上去更显得精神抖擞了,这可能和他主持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有关吧。在安徽的时候,他注重发现和培养安徽省的物理教师,现在这些教师一个个都能够在单位里独当一面,他自己也感到很欣慰。就在这次的小范围的研讨会上,就有一批他当年精心栽培的物理教师,而且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虽然多年不见,但何老师始终将我记在心上,特别是将我喜欢写作的特点一直记忆在心,这让我很感动。他告诉我,现在的新教材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希望我能够加入到他所组织的新教材的编写队伍之中去,并在物理学科研究性学习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件事情我一直在做,还是有一定的想法的,所以就答应了下来。呵呵,没有想到,多年之后能够再次和何老师一道进行一些教育研究工作。
3.交流沟通
会议间隙的交流沟通,是互通信息、交流教学研究进展、消化所听专题讲座的好途径。很多听报告的过程中、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疑惑性的问题,在小范围沟通的过程中,说不定可以获得解决;一些五湖四海的朋友,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友谊。
记得1994年,在山东泰山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的物理教学研讨会上,认识的几个朋友在一起谈教学、谈困惑,谈了三天,谈出了一本书的构思。我回去之后,按照这样的构思进行了设计和撰写,一年之后我们出版了《物理试题分析与研究》一书,从思维的角度,对高中物理第一轮复习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成为我们高三物理第一轮的一本教程。这本书的编写过程,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沟通和理解,也是我在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交流沟通的成果之一。这样的交流,对我教学的促进也非常大,促进了我物理思维风格的形成。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非常关心来金华参加会议的代表,在会议期间专门组织我们进行聚会,加强交流和沟通。说实在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在上海,要把这些人都聚集在一起,也是很困难的。
在会议中,坐在你身边的,说不定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别看他们一个个貌不惊人,一旦和他们聊起来,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无知。就是在路上、在会场中相遇是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你也能感受到大师们的风范。这样的学习,对人的教育和成长是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