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知思想的传承者

(2006-08-22 13:12:45)
分类: 读书评论

——读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有感

 

我虽然一直对 陶行知先生有着无限的崇敬之情,也经常在他的著作中获得醍醐灌顶的顿悟,但却始终不知道在南京浦口,一个农村小学里,有一个人,20多年来一直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把一个曾经只有12间陋室的村级乡村小学办成江苏省模范小学,并正申报省级实验小学。创办的行知教育基地,让8万名南京城里学生和数百名国外孩子在这里了解农村科技与发展、体验乡村生活。

在一鼓作气读完乡村教育家杨瑞清撰写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后,我深深地被他“不留城市到农村,不恋官场恋学堂,让农村娃也能接受优质教育”的感人事迹所打动。“守住内心的宁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立大志,做小事,用10年、20年的时间做小事,把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最终就能成就大事。”谦和儒雅的杨瑞清通过这本书,淡定地述说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带给我的却是无法言表的震撼。

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杨瑞清始终扎根在江浦县五里河村小学。创办行知实验班、建设行知小学和行知基地,开展“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成果。我在关注这些成果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他这个人,他的一些思想和思维方式对我的启发要比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更大。比方说:

1.发现自己——做自己精神生命的控股股东

杨瑞清在为自己过40岁生日的时候写到:“从23岁到40岁,我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的回归过程。23岁的时候是一切听从组织的召唤,一切都为了做他人眼中的好人,要求自己完美。40岁的时候,找到了做生命主人的感觉。”

人为什么会善良,也许是因为他已经做成了生命的主人,他知道善待别人才是真正地善待自己,他是“自爱爱人”;人为什么会勤劳?也许是因为他精神世界是充实快乐的,他是“闲”不住的,他是“自立立人”;人为什么勇敢?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精神生命的强大力量,他是“自强强人”!

会自主,才民主。

教育的重大使命,就是要引导人们做生命的主人。这是弘扬行知精神的要义。

2.守住宁静——活在无边无际的美感中

“守住宁静的心家,经营温馨的小家,融进和谐的大家,奉献伟大的国家。”

一个人幸福的可靠保证,来源于自己心灵的那种宁静,来源于自己自由自在自主,来源于一个人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能够主宰自己生命的感觉。这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人就会活得比较清醒。

3.发现价值——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但怎样的生活价值更高呢?杨瑞清创造了一个公式:“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而且还有具体的说明:

A.获取量一定,奉献量越大,人生价值越高。在一个单位里,大家工作条件一样,待遇差不多,成绩大的,人生价值高。

B.奉献量一定,获取量越小,人生价值越高。在一个系统里,大家成绩一样,而条件苦,待遇底的人价值高。

C.人生价值一定,奉献量越大,获取量就越多,多劳多得,奉献是有回报的。

D.人生价值一定,获取量越大,奉献量也应越大,当国家为我们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福利待遇,我们应当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E.分母不能是零,获取量为零,人生没有意义。应该满足人生活、工作的基本需求。应当尊重人的正当权益。

F.这个公式的最大意义在于,每个人在自己的定位上都可以创造崇高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应当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

4.全心成长——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

用成长,来感激

对于社会经济而言,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成长是硬道理!

杨瑞清用20个字来引领自己成长: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

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读这本书,你还会发现杨瑞清从工作开始就喜欢写教育日记,工作二十多年了,已经有200多本,但《走在行知路上》却是他写的第一本书。他自己说这本书写的太早,因为他想用一生来写这本书,用一辈子的心血来浇灌她,验证她、完善她。

平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艰深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但如果你一旦走进杨瑞清的书中,你就会感受到他的无形魅力,你就会被一个个教育故事所感染。不信,你读读看!

 

《走在行知路上》 杨瑞清/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月第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开封速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