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心情 |
14日上午,我带着妻儿回到河南老家,看望家中的老母亲。还在广西期间,母亲就不断地让我的弟弟和弟媳打电话和我联系,了解我的行程,计算着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家中。听说我们一家三口都回去,她别提多高兴了,在家里准备这个拾掇那个,心里乐开了花。看到年近80的老人家身体依然健康硬朗,我心里也着实高兴。
春节回家的时候,曾经想到高中母校看看,同时看望一下自己的老师,但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如愿,结果错失了和我的语文老师见最后一面的机会,心里很是懊悔。这次回来,我给自己提了要求,无论如何要去一趟,哪怕就在校园里走一圈也好。
我就读的高中——武陟一中坐落在沁河大堤的北岸,是焦作地区办学水平较好的高中之一。学校的大门朝北,在我的印象中,进门之后是一条直道,两旁是两个大水塘(无水的时候就成了两个深坑),正对面是一个小四合院,这里是学校领导办公的地方,也有老师住在里面。四合院的周围还有一圈深沟,突显出这个小院的重要性。四合院的右边是当时的教工宿舍和学生教室,左边是食堂、礼堂和学生宿舍,后边是大操场。周围还有不少的空地,种着一些农作物。
我是78年9月入校的,当时的班级名称是按照学校招收学生的班级总数编排的,我所在的班级是60班。我是从梁徐店初中通过中考考入武陟一中的,当时我们初中只考取了2人,我应该算初中学校的佼佼者了。高中的学习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几点:
第一是贫穷。学校当时不能提供充裕的电力供应,晚上熄灯之后要想继续学习,就需要照明工具。我没有钱购买蜡烛,就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到县化肥厂的下水道旁用小木条贴着水面固定,阻拦飘浮在其上的机油,汇聚一定量之后就设法收集在废弃的墨水瓶中,用废纸或者棉线做一个灯捻,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油灯了。机油的烟很大,每天晚上用一次,鼻孔都会粘上一层厚厚的油灰,黑糊糊的,脸也会熏的黑黑的。由于油里参杂着不少水分,还经常会在燃烧的时候爆出火星,一不留神头发也会烧焦几根。贫穷还可以从一个细节上表现出来,就是我高中期间的学习工具——笔。我高中几乎没有使用过自来水钢笔,那对我来说是一个奢侈品,我用3分钱购买一包墨水粉,捡一个废墨水瓶,用水一冲,一瓶墨水就有了,然后再花2分钱购买一个蘸笔尖,自制一个笔杆,装上去就成了一支笔,每每做作业,会把自己的手指整的到处都是墨水,要是一不小心,脸上也会带上一些呢。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我的姐姐给我预设的礼品就是一支质量较好的钢笔。
第二是艰苦。主要表现在学校的生活设施方面。我们住的宿舍没有床,只有大通铺,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挤上16~20位同学,每个同学所能占据的铺位宽度大约也就40~45cm左右,幸好那时候没有胖子,所以尚能挤的进来。自己带的物品在墙上桥一个钉子,挂上去。门的一侧放置集体打饭用的饭桶、菜盆等工具,另一侧则是晚上小便用的便桶。要使一个同学身上长了虱子,肯定会让全宿舍的同学共享的,我就因此共享了好几次,要将所有的衣服带回家去用开水煮,才有可能去除,现在想起来,浑身还会起鸡皮疙瘩。全校开大会好像比较多,基本上两个星期一次,开会的时候,各自将教室里的板凳搬出来,放到大操场上去坐下,不关艳阳高照还是凛冽寒风,都要坚守在座位上。冬季的晨跑是在沁河大堤上进行的,每次有几公里的路程,自己跑过去,在转弯掉头的地方有一个老师给你发放牌卡,过期不候,为了不给班级抹黑,不给教师添麻烦,每次就只有坚持了。
第三是心平。我上高中的时候,才恢复高考不久,能够考上高一级学府的学生是屈指可数的,因此同学们虽然很努力地去学习,心态还是比较平的。我们那一届招收了4个班,213个学生,高考的时候只考取了60多个人(包括中专在内),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以至于有外地区的学生到我们学校去借读,这在当时还是一件希罕事情呢。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我们还能够经常到沁河里去游泳、到县电影院去蹭一场电影……我记得参加高考那一年,自己色省吃减用,购买了一套北京海淀区编的高考复习资料,我的叔叔从福州给我带来了一套手刻油印版的试题精编,再加上老师刻写油印的几套试卷,就是全部的复习资料了。和现在的学生相比,学习的压力还是相对较轻的啊。
……
我的母校是一所将近170年历史的老校,最初是1837年创建的河朔书院,期间经历了多次的易名,时空横跨三个世纪。15日上午,我终于在离开了二十多年之后,再此回到的母校。学校的变化实在是大,原来四合院的地方,现在建成了办公楼和教学楼,原来的学生教室现在建立起了科技实验楼,操场也铺就了塑胶跑道,进门之后两侧的大坑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别致的绿化带和学校发展纪念碑等。学校还在县城的其他地方另辟了一块土地,建立了分校,在校学生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不过还好,我终于还是在这些巨变之中,找到了我自己当时在学校时的一些痕迹。
本来不想麻烦学校的领导,在询问学校情况的时候,遇到了办公室的刘主任,他很热情地将学校的校史陈列室打开,让我在其中寻觅过去的历史,他还特意给校长打了电话,并和我见了面,母校的热情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