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评论 |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一书随想
想起了区首届学科带头人培训班结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写一句话,与培训班的其他学员共勉。我当时写的是:“在工作中注重探索,在探索中促进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自己。”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我立即就想到了这句话,就从其中抽出三个关键词,作为本文的标题吧。
《教有所思》是李镇西的一部教育随笔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出版此书时,曾写了如下的评价:“每一位从事教育的人都会有自己对教育的思索,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索在教育实践中做出选择。《教有所思》就是李镇西教育思索的记录,在朴素的文字中流淌着一位以塑造学生人格和灵魂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的激情,和对世界带有理想主义的俯瞰。这本随笔不是展示文采,或者说文采是次要的东西,也没有宏大教育理论的构筑,所以你也不用担心读不懂。这里有的是一些细节,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况味的种种细节,这些带着作者爱憎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情怀。翻开图书,我们首先会被作者对教育的种种真诚的思考所吸引。这些细致的文字向我们勾勒了一位优秀的教师内心对教育和生活的感动、反思、甚至愤怒,同时我们也可以粗略地看到一位中学老师成长为教育专家的历程,他是如何在吸纳别人的思想精华而成就自己的艰苦过程。”我读了此书之后,感到这样的评价是很真诚而到位的。
李镇西是一个勤于实践的人。勤于实践不单单指他喜欢上课,喜欢课堂教学,而是指他对各个方面的关注和热爱。他给自己确定了“我每天的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1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教有所思》所展现给我们的,看上去似乎只是他的教育日记的选编,但要是认真地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反映了李老师在他的“五个一工程”各个方面的实践。
很多教师都想读书,都苦于“没有时间”,李老师却把它作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之一。每天读1万字的书,本身就不容易,难能可贵的是李老师持之以恒的坚持。李老师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呢?我们不妨进一步了解一下他的想法:其实如果把读书看作自己的“内在需要”,不是校长要我读,不是某某要我读,把读书变成习惯,那么就能抓紧点滴时间进行读书。我的几位朋友,开始与我一起聊天时不抽烟,因为我不抽烟,他们表示对我的尊重。但是,他们与我说着说着,不知不觉掏出香烟点上,就是这个道理,习惯成自然嘛。还如,热恋中的男女,纵然再忙,都会挤出时间进行约会(我觉得,这是破解“没时间”的良方)。看来,要做一个勤于实践的人,良好的习惯很重要啊!
李镇西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就是“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平凡的工作。”自己的所教所学,社会的各种现象,国际的风云变换,祖国的河流山川……都可以成为他反思的素材,引发他的感悟和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他一篇篇的短文,走进李老师的丰富、细腻的心理世界,感受着他的感受,体验着他的体验,感动着他的感动,悲愤着他的悲愤,难忘着他的难忘,欣喜于他的欣喜,他的直言,他的率真,他的冷静,能不断引起我们情感、思想上的共鸣和激荡。
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很多人都奉为经典,李老师谈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问同学借笔这一“小事”,让李老师做出了一篇“大”文章;读中外教育大家叶圣陶、苏霍娒林斯基、陶行知的著作,让他品味出了什么是“真教育”,感受到了三位教育家“民主、科学、个性”的思想光芒;和程红兵、魏书生等人的友谊和交往,懂得了名人只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别人是学不来的,自己也要走出有本人个性特色的一条路来……他学习了许多教育理论和人文哲学,但他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从最初的模仿到独立思考到自己的创新,他走的是一条不寻常之路。
李镇西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让生命与使命同行,是教师人生的崇高的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情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童心的教师,做一个有才华的教师。”这句话,体现了他追求完美的目标。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对教育充满着喜爱,对学生无比的关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无论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叶圣陶,还是机敏而敢说真话的李镇西,他们都追求实现师与生的交流,心对心的陶冶,用精神塑造精神,以智慧之火引燃智慧之火。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凝练的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永远盛满鲜活的爱,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探索与反思。书中的文字告诉我们: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智慧。
《教有所思》李镇西/著